建校六十五年來,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始終堅持“立足鄉村辦學、傾心于農業職業教育、零距離服務‘三農’ ”的辦學宗旨,以服務鄉村振興為己任,與周邊農業市(縣)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積淀形成了“學校在農村、課堂在田間、教研在基地、成果進農家”的辦學特色。
跳出“學院”辦農職 探索校企政協同發展新路徑
(資料圖片)
職業教育是培養優秀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學院與牡丹江、甘南、寧安等20余個市(縣、區、鎮)建立深度合作關系,為鄉村振興提供立體多元支撐。其中,學院與牡丹江市政府部門及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等合作,共建國家級中俄農業高新技術合作示范園區、建制鎮示范試點和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實現三區融合;與大北農等農業產業鏈條相關方構建“農職+農場+農企+農協+農戶”五方聯動機制,從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技術服務、文化傳承4個維度融入,在為地方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良性發展。
組建現代農業職教集團 搭建校企政合作發展大平臺
學院牽頭成立了黑龍江省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牡丹江市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聯盟、對俄農業商貿產教聯盟,以校地共建為主導,以服務市縣重點產業鏈為主線,一地一策,突破校企、校校單向合作,融合農業企業、職業學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實現精準育人、聚力攻關,形成了服務寧安對俄農業、訥河玉米深加工、甘南畜牧、東寧食用菌等校企政合作機制,打造了“百村千社萬戶”公益助農、服務邊境縣、科技特派員等品牌,形成制度25項,建立了“人才共育、資源共享、過程共管、成果共用、多方共贏”的產學合作機制。
創新人才供給模式 實現農學結合育訓并重
學院基于技術升級建立專業優化調整機制,實現專業緊跟產業優化升級,新增大數據、物聯網、跨境電商等新專業,建立專業群動態調整和多元協同機制,促進了專業間融合發展、專業群可持續發展。
學院基于鄉村產業需求驅動組建涉農專業群,實現專業群隨產業群優化升級。圍繞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求,重點建設現代農業、現代畜牧、綠色食品、農業經濟貿易、農業信息技術五大專業群,優化專業群建設方案,培養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精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
學院積極推進分類培養,創新“農學結合、育訓并重”人才培養模式,與農業產業鏈條相關方協同育人,建立大北農現代農牧、阿里農村電商等產業學院,通過6類培養模式培育高素質農民、鄉村帶頭人、農業技術員和經理人等農業人才。
夯實鑄魂育人 傳承“強農興農”發展基因
學院創新構建以“守初心筑農魂”為內核的農職院校課程思政“5+4”價值體系,形成“三融兩聯動、四位一體”課程思政建設模式,開設《農經大講堂》《師魂匠心講堂》《耕讀傳家講堂》共368期,帶領學生參與“農民電商講習所”“百村千社萬戶”公益助農等活動,厚植“大國三農”情懷。學院獲批省級課程思政建設示范高校和示范中心,“農魂匠心”課程思政研究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北大荒農墾集團等相關單位企業共建了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協同創新中心、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等12個國家級平臺,與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共建作物生產科教融合學院,圍繞種子繁育、動物疫病防控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技術服務和推廣示范,為區域產業增值賦能的同時反哺教學,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雙師”團隊培育。
學院始終堅守發展職業教育推動鄉村振興的初心使命,加強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近五年來共培養農業技術員和經理人16797人、鄉村振興帶頭人3421人、農村基層干部1871人,服務20余個縣市、145個村,指導1870個合作社,跟蹤服務農業科技示范戶11213戶,培訓高素質農民11萬余人次。學院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產教融合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全國首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在打造鄉村振興黑龍江樣板過程中開創了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張繼忠 姜桂娟 劉玉兵)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