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以下簡稱“重電”)與重慶市沙坪壩區社區學院在沙坪壩區豐文街道聯合成立的“重電—豐文智聯老年康養大學”正式開班;9月,重電與重慶市沙坪壩區社區學院、沙坪壩區聯芳街道辦事處三方共建的重慶鄰安老年科技大學也正式開課。對學校和社區而言,這是值得銘記的“校社牽手”,是“職社融合”建設道路上的“雙向賦能”。
在老年大學課堂上,社區老人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周二至周六期間學習。這些課程全部由重電的教師們研發,包含智能手機使用與信息安全、手機攝影、計算機編程、國畫、書法、茶藝培訓等。課程覆蓋面廣、參與度高,為社區老人提供了諸多便利,豐富了他們的老年生活。
事實上,關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動老年人事業發展,只是重電“職社融合”建設的一個縮影,也真實體現出重電以項目驅動賦能、以優質教育賦情的社會擔當。在“雙高”建設背景下,重電積極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多措并舉,創新教育形式,凸顯高職教育辦學特色和功能。
【資料圖】
建設“本地離不開”的高職院校,是重電為社會賦能的重要理念。在服務社區過程中,重電探索形成了“雙建設、雙服務、雙提升”的老年教育模式,首批入選重慶市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基地,“職社融合”構建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新模式應用獲得重慶市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優秀案例。
校地協作,創建校地服務平臺。學校聯合社區學院和街道,整合資源共建社區教育基地,在學校和街道社區分別設立學習場所,將職業教育送到街道社區,將社區活動在學校開展,促進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形成雙平臺的辦學保障機制,建成提高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服務平臺。
多師協作,豐富數字資源供給。學校整合校內外思想政治素質好、理論政策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行業專家、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先進模范等人員,聘請其為教師,加強交流和培訓,結合區域特色和學習人員特點,開發校本教材,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和精品項目等數字資源供給。
分類活動,精準賦能授漁。學校聚焦居民需求,分類開展宣傳教育培訓活動:面向青少年,注重培養其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激發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其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面向老年人、殘疾人,注重消除“數字鴻溝”,提升其獲取、識別和安全使用智能知識和技術的能力。
教師與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務,是重電以優質教育賦情的重要抓手。“校社共建”是一種實現互惠雙贏的全新合作模式。重電深化校地合作,不斷拓展校地合作內涵,通過教師、志愿者協作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務,提升社會服務效能。
志愿者活動。學校召集教師、學生和社區其他愛心人士組建志愿服務隊,將教學實踐設備、教學場所向居民開放,組織開展居民進校游學、研討和培訓等志愿服務活動;學校通過組織志愿者進社區開展社會實踐、畢業設計和教學培訓輔助等活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拓寬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渠道,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教師教學活動。學校從校內遴選專業教師,從校外聘請專家學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優秀基層干部等建立繼續教育師資庫,從師資庫中遴選優秀教師進社區為居民授課。學校參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的工作人員不定期與社區學院教研人員、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和社區學員代表互動,在課程設計、服務保障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總結分析,提升社區教育管理人員的服務水平。
同時,學校在社區服務中探索形成了“三聯”工作經驗:一是組織聯建,加強頂層設計,制訂提升轉型發展計劃,建立服務平臺和實施路徑。二是項目聯動,開展需求數據分析,圍繞老年人“用餐、購物、出行、就醫、社交、娛樂、理財”等生活場景,發揮職業院校和社區學院優勢,集中資源開展特色教學活動,打造品牌。三是服務聯手,打造數字化人才教育培訓和研發隊伍,加強涵蓋教育、培訓、研發、數據、產品、運營在內的全功能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
職業教育的生命力來自面向社會釋放的教育能量,職業教育的特色體現在為社會提供的服務質量。一組組數據、一項項成果、一枚枚獎牌,展示了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向社會交出的一份份“雙高”答卷。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智數學院黨總支副書記 張鐵力)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