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玉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專題展覽從8月18日起重裝亮相,展出的480件(套)文物上自遠古下至晚清,其中一級文物數量多達80余件,紅山文化的玦形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鳳”的鳳形佩、婦好墓出土的鳥紋石磐等經典玉器悉數展出。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專題展覽從8月18日起重裝亮相,展出的480件(套)文物上自遠古下至晚清,其中一級文物數量多達80余件。圖為展廳現場展出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玦形龍,出土于遼寧朝陽牛河梁。 余冠辰 攝玉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大宗,館藏各類古代玉器近9萬件,序列完整,品質上乘。新版展覽以“玉出東方”“玉禮堂皇”“吉玉琳瑯”“瓊華滿堂”“鏤冰雕瓊”五個前后貫穿、互為聯系的單元,深入探尋中國玉文化的歷史淵源,展示玉器從飾品到神器、禮器,再回歸世俗,由帝王貴族專享到普及民間的發展軌跡,同時展現玉器制作的工藝流程與審美意境。展覽力求全方位挖掘并闡釋古代玉器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民族心理、審美意趣和風俗好尚,體現中華文明深厚的文化傳統與精湛的藝術造詣。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專題展覽從8月18日起重裝亮相,展出的480件(套)文物上自遠古下至晚清,其中一級文物數量多達80余件。圖為展廳現場展出的商代鳥紋石磐,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 余冠辰 攝國博策展人張運表示,新石器時代早期,以裝飾品和禮神法器為主的玉制品,體現了遠古先民自覺的審美意識和虔敬的宗教情懷;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王朝,玉器更多地表現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西周確立的宗法制度,使玉器成為禮制和道德化身,東周、秦漢的社會變革使得禮玉制度進一步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貌;隋唐至明清,玉器逐漸褪去神圣的光暈和禮法的約束而成為俗世珍寶,承載了人們遠避災禍、近取吉祥的美好愿望。“可以說,玉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承載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和價值。”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專題展覽從8月18日起重裝亮相,展出的480件(套)文物上自遠古下至晚清,其中一級文物數量多達80余件。圖為展廳現場。 余冠辰 攝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中還增加了很多文物背景參考圖、重點文物線描圖、多媒體等輔助展品,從不同角度解讀文物內涵,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在展陳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展覽空間分割、展柜布局與展示內容的統一,燈光照明、氛圍營造與展覽主旨的契合,窗欞、竹影、水波等元素的運用令展廳顯得頗為靈動。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專題展覽從8月18日起重裝亮相,展出的480件(套)文物上自遠古下至晚清,其中一級文物數量多達80余件。圖為展廳現場。 余冠辰 攝此外,展覽還特別增加了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的各類礦石標本20余件,以豐富展覽內容。(完)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