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寧夏“守”藝人:父子“云端”打鐵 希望“叮當之聲”不停歇
中新網記者 于晶
(資料圖片)
火紅的風爐,飛濺的鐵花,叮當的錘聲,通紅的鐵器放進清水中淬火,“嗤”的一聲,冒起一絲青煙……隨著時代變遷,“叮叮當當”的打鐵聲從現實走上“云端”,通過直播鏡頭走近更多人的身邊。
3月27日,寧夏靈武市的一間打鐵鋪中,火紅的鐵塊與四濺的鐵屑將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氏鍛鐵)項目傳承人吳天惠的臉龐映得通紅,一部手機、一個三腳架,吳天惠和兒子吳建云一邊鍛鐵制作刀具,一邊開著手機進行直播。
四濺的火花。 受訪者供圖“現在不能只埋頭敲打了,還得搭上這科技新‘玩意’。”吳天惠邊將鐵塊塞回火爐過火,邊指著直播架上直播的手機說。和直播賣貨熱鬧的場景相比,吳天惠父子大多數時候只安靜地直播打鐵過程,很多網友看他們揮動大鐵錘打鐵都直呼“解壓”。
網絡直播打鐵,是兒子吳建云的主意,“傳統手藝屬于稀缺資源,應該會有很多網友感興趣。”就這樣,吳天惠父子走上了直播打鐵之路。
“鐵匠無樣,邊打邊像。”打鐵不僅是個體力活,還是個有門道的技術活。打造一件鐵器工具,包含選料、燒火、捶打、塑型、淬火等十幾道工序。在吳天惠看來,越是簡單的工具打造過程越復雜。
吳天惠告訴記者,早些年,生產、生活處處離不開這些鍛打而成的鐵器,后來隨著農村機械化程度的越來越高,使用簡單鐵制農具者越來越少,來打制鐵器的也多是一些生活日用品,不少鐵匠師傅紛紛改行。我們能維系下來,主要是因為打制鐵器做到精致,才能吸引“回頭客”。
16歲開始當打鐵學徒,靠著打鐵手藝,吳天惠不僅養活了一家人,還贏得了遠近聞名的好口碑。在靈武市,談起老鐵匠吳天惠,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年長的人還會豎起大拇指表示敬意。村民張先生告訴記者,他10多年前在吳師傅鋪里打制的一把剪刀和一把菜刀,如今依然好用。
吳天惠正在煅燒鐵塊。 受訪者供圖以前銷售鐵器,主要靠接單開爐打制、顧客上門選購。如今父子二人將鐵器產品、鍛制流程等“搬”上“云端”,生意也逐漸興旺起來。
吳建云告訴記者,他們打造的鐵器范圍很廣,見證了社會發展的變遷。這就像人生,必須經歷千錘百煉,好鋼才能成為好器具。打鐵數十年來,他手中的鐵錘總共打造了萬余件鐵器,最主要的還是農業生產工具,如鋤頭、鐮刀、釘耙等。
吳建云依然清楚地記得,最初跟著父親入門時,為了訓練體力和眼力,經常在鐵爐旁一待就是一天。“夏天時烤得讓人中暑,但還得練。”如今,已經年逾耄耋的吳天惠,對于兒子的打鐵手藝是滿意的。
吳天惠說,“打鐵匠訴說了幾個朝代的文明象征,從青銅器的精美到現代化的簡約,無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我得在我這一代把這種傳統文化遺產保留下去。”(完)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