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北京乃至華北最大服裝批發交易中心的大紅門服裝商貿城實現“華麗轉身”,建設成為“空間+投資+服務”于一體的國際文化科技園區。今天,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一期正式開園,為推進高精尖產業向南中軸地區集聚發展按下了“加速鍵”,進一步助力豐臺倍增發展。
破局南中軸,建設“空間+投資+服務”新型園區
(相關資料圖)
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毗鄰北京南三環,位于中軸路和涼水河交匯處,園區總建筑規模19.5萬平方米。
該項目曾為北京乃至華北最大服裝批發交易中心的大紅門服裝商貿城,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戰略的指引下,去年10月底徹底騰退關停,告別過去的傳統功能和業態。
為探索大紅門地區發展新路徑,立足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市豐臺區和中關村發展集團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屬國企的示范帶動作用,啟動戰略合作,以大紅門服裝商貿城項目為先導區,攜手建設“空間+投資+服務”于一體的園區,共同打造南中軸城市更新示范的新標桿。
此次開園的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一期即原大紅門服裝商貿城西樓,建筑規模7.4萬平方米,歷經一年時間改造完成,營造出舒適的辦公空間和共享空間。
據介紹,園區設計方案由著名建筑師吳晨團隊領銜,既秉承了端莊有序的中軸形象,又注重營造通透自然的活力空間。園區堅持高標準規劃、高效率推進、高質量建設,努力克服了疫情等諸多因素影響,跑出了城市更新項目報批報建和載體改造、產業組織的加速度。
在西樓一層,1300平方米的數智創新中心同步精彩亮相,利用數字人、元宇宙等前沿技術,中心全景式展現大紅門和南中軸地區文化底蘊、歷史變遷和未來規劃,同時也是入園企業的展示窗口和元宇宙科普教育基地。西樓引入餐飲、銀行、超市、創意直播基地等產業服務配套,加上園區配置的約500套人才公寓,共同打造辦公、休閑與生活的完美閉環,昔日的大紅門服裝商貿城已破繭化蝶,蛻變為綠色低碳、健康舒適、活力共享、智慧科技的未來科技園區。
助力產業轉型升級,52家高精尖企業落戶
大紅門地區轉型發展是北京南中軸規劃實施的重要一環,也是“妙筆生花看豐臺”的妙筆之一。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文化貿易數字貿易和高端科技服務為支撐的“一主兩翼”產業定位,目前,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已引進落地52家高精尖企業,包括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上市公司子公司1家、國高新企業16家。與此同時,園區二期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推動工程建設和產業招商蓄客,預計2023年全園開放。
在開園儀式上,一批入駐企業代表獲頒開啟園區大門的“金鑰匙”。據了解,落地的園區企業深耕元宇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集聚了一批代表性企業,其中不乏頭部企業,產業集群態勢初顯,為打造數字經濟新高地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此外,園區正在聯合建信住房打造高品質人才公寓,為園區吸引、留住人才提供強大助力。
未來,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將面向科技前沿、關鍵技術和創新領域全力構建產業生態,建設成為加速科技、創新、創意和國際要素融合的新平臺,引領豐臺高質量倍增發展的新載體。園區力爭通過3-5年的培育涵養,入駐率達到90%,集聚超過150家企業,包括獨角獸類企業3-5家,高精尖產業占比70%以上,實現年產值達到100億元,帶動5000人就業。
多重優勢疊加,打造特色“中關村創新社區”
作為首都中心城區,豐臺區立足后發優勢,掀起倍增追趕、合作發展的熱潮。剛剛發布的《豐臺區加快實施倍增計劃追趕行動推進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23-2025年)》提出,南中軸首都商務新區作為區域發展“主戰場”之一,將為新產業新模式定制開拓發展“新賽道”。
北京市豐臺區委常委、副區長崔旭龍指出,豐臺區深入實施豐臺發展合作伙伴計劃,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搭建平臺、集成資源、創新政策、精準配置,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近年來,豐臺相繼出臺“豐九條”、“獨角獸八條”、“高新八條”、“新開放五條”等扶持政策,在空間載體、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上市補貼、高管個稅、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給予企業獎勵和補貼,在支持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集中發力,2022年,豐臺區兌現政策實際扶持資金約10億元,豐臺已成為高質量企業棲息和發展的沃土。
中關村發展總經理助理、中建投公司董事長苗軍介紹,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要建立“空間+投資+服務”新型園區運營模式,打造具有豐臺特色的“中關村創新社區”,營造最優產業生態,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據悉,下一步,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將深入探索疏解騰退空間的再利用模式,培育產業生態,帶動大紅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區域品牌重塑和價值提升。(完)
關鍵詞: 城市更新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