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理想汽車官網發布招聘職位信息,急聘“工廠長-(北京)制造基地”“項目管理高級經理(北京工廠)”等多個職位,工作地點均為北京順義區。招聘信息顯示,“工廠長”的主要職責是全面負責新工廠的規劃、籌建、工廠投產運營管理工作等,而“項目管理高級經理”的職責為負責新基地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工作以及新基地建設的現場運作及安裝施工等。
這也意味著,此前有關理想汽車制造工廠將落戶北京順義的傳聞,也在理想汽車的這次人員職位招聘信息中坐實,理想汽車制造工廠確實落戶北京順義區了。而按照此前的傳聞,項目總投資為60億元,預計2023年投產,2024年產值達到300億元。
雖然從產值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確實很誘人,投資第二年就達到產值300億元。但是,對于汽車企業來說,真的沒有更大的誘惑力。正常情況下,也就10—20萬輛車子。相反,前期投入之大,生產成本之高,盈利能力之差,是無法想象的。造車新勢力,大多是負債前行。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影響力,沒有足夠的技術含量,沒有足夠的消費群體,最終的結果,都不會太好。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造車新勢力都呈現出了資本市場表現優異、實際運行差強人意的矛盾格局。理想、小鵬、蔚來等,去年下半年以來,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真的都是可圈可點,讓投資者也是開心至極。但是,經營狀況似乎并沒有資本市場那么光鮮。如理想汽車,今年一季度凈利潤虧損3.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7710萬元擴大366.9%。理由很簡單,正在擴能過程中,投入太大,成本太高,虧損很正常。關鍵是,企業有沒有這個承受能力。一家制造工廠,前期投入的資金是非常驚人的。既要企業具有強大的資金實力,還需要地方有足夠的配套能力,能夠提供企業所需要的資金和資源。一般地方,還真的拿不動汽車項目,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由于造車新勢力都在紛紛布局制造工廠,小鵬汽車已經擁有武漢、肇慶、廣州三座自建工廠及鄭州海馬代工工廠,總產能達到45萬-50萬輛;蔚來汽車合肥江淮代工廠年底產能就將達到30萬輛,同時,正在積極建設第二工廠。加上理想汽車北京順義項目即將開工建設,未來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將是非常激烈的。
要知道,除了造車新勢力之外,其他汽車企業也在加快電動車市場布局,且大多產能很大,特斯拉等國外電動車生產企業,也都把目光瞄準中國市場,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更令人擔心的是,市場尚未全面打開,產能已經向飽和轉化,未來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可能不是白熱化,而是十分殘酷無情。造車新勢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到底會扮演怎樣的角色,實在難以預料。
事實也是,從造車新勢力的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能力來看,都很難說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面對特斯拉等國際知名企業的競爭,可以說毫無勝算。而傳統燃油車生產企業,很多也在積極調整生產目標和布局,隨時準備全面進軍電動車領域。千萬不要小看他們的技術,實際上,這些企業早在幾年前都已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研究電動汽車了。一旦他們的技術和產品拿出來,憑借著強大的資金實力和市場拓展能力,造車新勢力是無法抵擋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造車新勢力布局電動車制造工廠,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需要觀察。因為,更多企業的規劃,都是建立在市場需求一個角度,而沒有充分考慮市場供應這個環節。市場不是單一的需求,還有供應,只有供求關系協調,才不會出現問題。而電動車市場的不確定性,不在需求,而在供應。需求是比較容易預測的,供應則變得撲朔迷離。特別是傳統汽車制造商,到底會有多少企業轉向電動車生產,何時轉型,確實難以預料。如果世界各地對傳統燃油汽車的限制力度不大,那么,電動車市場的需求會穩步上升,留給造車新勢力的時間還比較充裕。否則,可能風險和壓力會更大。初步估計,也就5年時間,如果造車新勢力沒有足夠的技術和產品作支撐,被淘汰的概率在8成以上。真正控制市場的,還是那些已經成形的電動車制造知名企業以及大型傳統燃油車生產企業。造車新勢力原本就活得茍且,面對強大的市場競爭,會連茍且都難以達到。眼前是資金,未來是市場。造車新勢力不是倒在資金上,就是倒在市場上。(作者 譚浩俊)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