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經山東省政府部門批準、國家教育部門備案,山東工業職業學院創建,至今已有64年辦學歷史。64年來,學院與冶金行業血脈相連,在歲月崢嶸中,歷經“火”的淬煉,歷久彌新。
“學院聚焦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服務鋼鐵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形成了以工為主,文理相符,涵蓋能源材料、裝備制造、生物化工、電子信息、財經商貿、土木建筑、交通運輸、教育體育等12個專業大類、58個專業協調發展的格局。現有國家骨干專業3個、央財支持重點建設專業2個、省級專業(群)29個。2020年—2022年連續3年在山東省辦學質量考核中獲評A等級。”山東工業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左海青介紹。
(資料圖片)
從“熔爐”到融入
從學院東門進入,擺放在左側的紅色鋼水包雕塑引人駐足,這是學院“鋼鐵火”特色校園熔爐文化之眼。鋼水包用于承接鋼水、進行澆注作業。學院以此激勵學子秉承勇敢、堅強的性格,像鋼鐵一般千錘百煉,凝練成有用之才。
學院外環路以“德”命名,分別為崇德、明德、尚德、盛德路。轉入崇德路,軋鋼設備雕塑群映入眼簾。這是合作企業張店鋼鐵總廠捐贈的一條軋鋼生產線,是學院“鋼鐵火”特色校園熔爐文化之基。學院南門西側的工業文化展區,陳列著一節火車頭,現已成為學院一處人文景觀。
雕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校園雕塑亦是校園文化的積淀與凝聚。在校園的天地廣場,坐落著學院的標志性雕塑——莫比烏斯環。此環飾以紅色,圍繞鋼鐵之球體產生火炬般形態變幻。“此雕塑取意‘轉變一種方式,獲得無限發展’創新理念,倡導師生要永遠保持創新思維。”學院黨委副書記彭麗英介紹。
從鋼鐵到思政
學院著力突出行業辦學特色,將冶金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和課堂,以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新型工匠人才為主基調,實施“鋼鐵火”特色文化推進工程,校企地三方合作開發并構建了以“鋼鐵思政”為核心課程,以地方歷史、創新創業教育、文化禮儀、安全教育等為輔的特色校本課程群。
學院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趙紅軍說,學院聚焦特色骨干專業——智能冶金和制造類專業,形成了將“思想如鋼、質量如鐵、使命如火”的“鋼鐵火”精神全面融入到課程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工院模式”。2017年,學院全面實施“工院三十百課程思政工程”,2020年,該工程被立項為全國高校思政建設精品項目。
近日,思政課教師朱玉茹、輔導員裴娟分別榮獲山東學校優秀思政課教師和山東高校優秀輔導員榮譽稱號,思政教育已經成為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的“秘籍”。
從名師到強校
2022年12月10日,學院教師張蕾獲評首屆山東省高校“網絡教育名師”。“成績都是大家一起干出來的。”張蕾是學院宣傳統戰部副部長、山小工網絡文化工作室負責人,是全國應用型人才培養工程“雙師型”導師,山東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中心專家庫專家。
6年來,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學院官方新媒體多次獲得全國和省級榮譽稱號。
近年來,學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打造出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名師領銜、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從迭代到數智
“開盒”“搬運”“封盒”,兩臺機器人正在完成最后的指令,不到一分鐘時間,一件嶄新的工藝品就誕生了,這個“新生命”既有著打破傳統方式在水晶體內進行圖案雕刻的內雕技術,又保留了在產品外進行文字類包裝的激光外雕。這是山東工業職業學院智能工廠實訓室的一幕。
“這個智能工廠,模擬了一個產品從網上訂單到生產過程再到包裝的自動化過程,通過一些實際使用的設備,讓學生知道整個工廠具體由哪些環節組成。在前期知識培訓的基礎上,我們會對學生進行現場聯網培訓,讓他們對整個生產流程有一個非常深入的了解。”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曲延昌說。
學院建有國內先進的鋼鐵生產和軋鋼生產工藝等模擬仿真生產實訓基地、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等實訓(實驗)場所182個;與山東鋼鐵、青島特鋼、南京鋼鐵、魏橋集團、歌爾集團等大型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百余個,有效保證了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教育教學需求,獲批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性職業院校、山東省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范院校。
展望未來,左海青說:“學院將以國家級別團隊建設為抓手,全面提升師資隊伍能力和水平,著力打造品牌效應,為職業教育和學院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工院模式’‘工院智慧’。”
(張峰陳宇王瑩)
關鍵詞: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