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中國的鄉村振興進入新征程。語言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因素,是激發鄉村潛能、釋放農村生產力的內生性要素。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川西南部,首府西昌市,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半數以上。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綠蔭支教團”聯合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走進當地的越西、普格等縣市,深入開展調研、宣講等活動,以“傳知”和“遞愛”助力民族團結,點亮鄉村未來。
四海同音·推普調研在行動美麗鄉村共建設
金職院“綠蔭”實踐隊員們來到了越西縣中所鎮陶家營村,過程中了解到,越西縣陶家營村曾是南絲綢之路——零關古道上的重要驛站。“陶家營村依托東西部幫扶資源,結合零關古道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帶建設,充分利用陶家營傳統村落建筑及絲路文化、驛站文化等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形成了集百年古碉博覽、鄉土文化體驗、森林運動休閑、古道文化拾遺等為一體的民族特色旅游景區。”越西縣中所鎮陶家營村村支部書記王志雄介紹道。作為彝族村民的聚居區,當地每年都會舉辦火把節、賽裝節等彝族傳統節日。
金職院“綠蔭”實踐隊員們在當地開展了《村民普通話講用情況》《教師普通話講用情況》調研,發放問卷300余份,了解彝族村落的普通話普及情況,并向村民們宣傳了普通話知識。過程中,隊員們通過幫助彝族村民繪制漢彝雙語畫冊,將彝族名字翻譯成漢語等形式來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老鄉們字正腔圓地練習說普通話,鼓勵更多人以普通話為媒介,為鄉村振興注入教育新動能。
彝漢情深·宣講共學二十大 民族團結一家親
越西縣紅軍樹村得名于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九軍團。敵軍來襲時,紅軍戰士們不顧自身安危,邊吹號,邊將村民們集中于榕樹下,以免暴露目標。為表達對紅軍的懷念,當地群眾將這棵樹齡達300多年,根深葉茂,蒼勁挺拔,形如雨傘的古榕樹敬稱為“紅軍樹”,每逢紀念日,紅軍樹下黨旗、團旗、少先隊旗迎風飄揚。
金職院“綠蔭”實踐隊員來到紅軍樹下,開展以“講紅色故事,續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宣講。綠蔭支教團的張業爛隊員以《薪火相傳勇毅前行》為題,和彝族村民們一同回首往昔,回顧涼山在黨的帶領下,脫貧攻堅,當地村民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宋憶杭同學則開展了民族團結宣講,號召大家堅持彝漢一家親,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奔赴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用愛和知識匯聚民族團結力量,再續彝漢情深,助力當地鄉村文化產業蓬勃發展。(通訊員葉嘉琪編輯周飛騰)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