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一路扶持,我才有今天的成果!”5月10日,提起母校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小伙楊博文十分感激。兩年前從學校畢業后,他入駐襄陽市大學科技園成立公司創業,目前公司營業額已破千萬,還帶動該校6名學生一同創業。
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以創業促成長,以創業促就業,這兩年,我省多所高職院校積極探索新路徑。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數據顯示,除2020年受疫情影響,高職學生就業率有所下滑外,近五年,高職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穩定在94%以上。
種種子、育苗子、結果子
剛入校時,楊博文曾在學校“曬夢街”“擺攤”鍛煉,略有營收,信心滿滿參加校創新創業大賽,沒想到首輪就遭淘汰,但創業的種子一直都在。杭州實習期間,他抓住機會向公司展示創業構想——面向社區物業打造智能物聯網共享平臺,獲得55萬元初始投資,回到襄陽市大學科技園。去年疫情發生后,產品推廣無法進行,公司一度難以維持,在學校扶持下,他發揮網絡技術優勢,為企業搭建線上辦公平臺,公司得以存續。后來又在創業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順利拿到訂單,逐步走上正軌。
襄陽職院創新創業與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林穎介紹,創新創業教育是該校每名學生的必修課,其中包含70%的創業實踐活動,形成了開放、分享、包容的創業文化氛圍。在這里,意識喚醒、平臺曬夢、苗圃孵化、園區啟航、示范引領五個階段全程育人,就好比“種種子、育苗子、結果子”,讓雙創學生脫穎而出。
據了解,學校有22家創業孵化器、眾創空間,設在校園內的襄陽市大學科技園就是整合校內外資源組建的一所國家級孵化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多個公司在此辦公,包括華為、阿里巴巴相關項目。目前,科技園每年重點扶持50個優秀項目“拎包入駐”,近2年入孵大學生創業企業258家,成功孵化66家。
讓每個學生都有一種創新意識
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業內含金量高。2020年,我省高職院校在這一賽事取得金獎“零”的突破,獲獎項目就是襄陽職院朱婷婷團隊“Youth獨食俱樂部”。近年來,以創新創業相關競賽為抓手,許多學生快速成長,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記者采訪獲悉,不少高職都設有創新創業通識課程,其中,實踐實訓占到課時一半以上,學校創新創業教材多為校本教材,為學生量身定制,力求因材施教。有過學校創新創業活動經歷的學生,就業質量和就業水平都高于同齡人。在學校扶持下成功創業的校友又反哺學校,成為學校創業創新的指導人和投資方,還提供就業崗位和渠道。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2018級學生洪自然老家在羅田縣,家境貧寒,入校之初,他就在校園成立公司,把城里的孩子帶到家鄉體驗農耕生活,將農副產品銷出村鎮。去年,他的創業項目也在“互聯網+”大賽中獲獎。“在學校的扶持下,我的視野更開闊、學習能力更強,更有毅力和決心去克服困難。”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創業學院教師易維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當然這對學校的教學要求更高,教師投入精力更多,也更辛苦。“我們不僅僅只是讓學生去得獎,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等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創業還是就業,都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職業成就。”
職業教育面向人人、服務終身
2020年,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我省高職招生28萬多人,比往年擴招近5萬。招生數量激增,學校資源如何跟上?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工人、農民工等不同招生來源給技能人才分類培養帶來挑戰。采訪中,多所院校直言“缺教師”,尤其是缺專業性強、實踐能力強的教師。2020年數據顯示,我省獨立設置高等職業院校專任教師數比2019年增加1255人,提升了8.19個百分點,但形勢依舊嚴峻。
“我參加擴招,是想提升個人發展。”24歲的張可工作三年后,去年辭職成為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擴招生。她之前也上過大學,工作中感覺還有很多不足,考慮到將來的發展,在家人支持下重回校園。
湖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湖北產教融合研究院院長馬丹認為,職業教育面向人人、服務終身,這也是它與其他教育的最大區別。
他認為,目前我省職業教育在“聚焦產業、對接企業、鼓勵創業、促進就業”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形成了一定特色。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促進受教育者的社會化與個性化,使他們從自然人逐步成長為能夠適應社會并能促進社會發展的社會人。職業教育要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滿足個體終身發展的需要。
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在哪里?馬丹指出,職業教育既要增強外部適應性,也要增強內部適應性。增強外部適應性,一方面重視湖北職業教育體系的開放性,強化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另一方面關注湖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響應產業結構調整。增強內部適應性,既要加強學生的技能培養,更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培養其學習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產教融合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增強職業教育的內外部適應性,可以較好促進湖北發揮教育大省的作用,將科教優勢真正轉化成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優勢。”(記者 方琳 張歆)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