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在外流浪的孩子 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檢察院幫扶救助“流動孤兒”紀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正義網北京6月28日電(記者郭榮榮 通訊員黃晗希)“檢察官姐姐,我正跟著伯父學做廚師呢,現在這樣的生活我很滿足,之前的遭遇就像上輩子的事情一樣。”給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檢察院檢察官助理張珮珺打來電話的,是曾經多次盜竊、令人痛心的“流動孤兒”響響(化名)。兩年時間里,張珮珺發現這個孩子跟初見時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朗了,自信了,并對未來充滿希望。
故事要從2021年吳中區檢察院接到公安機關移送過來的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說起。那是張珮珺第一次見到響響,17歲的他一直低頭沉默,問什么話都沒有情緒波動。張珮珺提出去看看他住的地方,響響把她領到了河邊一個廢棄的窩棚內,張珮珺的眼眶濕潤了。
“怎么不跟親人一起住?”
“爸媽過世后我就輟學了,姐姐的電話我沒有存,聯系不到,老家已經沒有人了,我不想回去……。”
原來,因家庭變故,2018年響響便輟學了,只身在外打工謀生,期間輾轉江蘇多地,曾因盜竊被公安機關行政處罰。2020年12月底,因身份證丟失,響響陷入了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來源的窘境。苦熬了十幾天后,在2021年1月10日晚上,他萌生了偷東西的念頭,“太餓了,路過一家快餐店的時候,看到里面沒有人,店門也沒有鎖,我就進去拿了100多塊錢,都用來買吃的了。”至案發時,響響共實施了三次盜竊,盜取1400余元用以果腹。
“孩子的遭遇讓人心痛,我們決定對他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并設置6個月考察期,幫助他找回自己,順利回歸社會。”張珮珺告訴記者,響響過早地步入社會,又過得很凄苦,導致他內心封閉,拒絕與近親屬見面。“我們為響響設計了專屬幫教幫扶方案,以‘聚合力·改善親屬關系’為主旨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張珮珺表示。
如何幫助響響,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記者了解到,檢察機關與區婦聯、法院組建了家庭教育指導師志愿團,將家庭教育指導師、司法社工,以及響響叔叔、姑母等人邀請進“家庭教育微信群”,對響響及其近親屬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建立和諧的家庭親屬關系。除了線上的“云溝通”,該院還采取了線下的團體心理輔導、“我想對你說”系列書信往來、心理創傷修復等一系列舉措,強化響響與近親屬之間的來往,重塑生活信心與親屬關系。在響響提交的一份學習心得中,他寫道:“謝謝叔叔、姑母對我的接納和關愛,以后我會努力持續學習成長。”
響響逐漸打開心扉,與家人的距離越走越近。但檢察官的心里仍壓著一塊大石頭——如何在短短6個月的考察期內幫助響響擺脫“成年困境”,更好地融入、回歸社會?
張珮珺想到了響響姑母所在的工廠。“如果能夠讓響響在這個工廠工作,同時為其安排宿舍,那么在近親屬的看護下,既能提高他的生活技能,又能幫助他與社會溝通,回歸正常生活。”張珮珺說,在充分尊重響響及其姑母意愿的基礎上,她第一時間與該廠負責人聯系,工廠很歡迎響響。
此外,張珮珺還引導響響通過勞動賺取報酬賠償盜竊案件被害人的損失。“第一個月發工資后,響響就把錢還給店主了。他還和我商量要建立一個‘美好生活資金庫’,將每月三分之一的收入存好,用于今后的生活。”在一次定期回訪中,響響的姑母高興地告訴張珮珺。
那個曾經把自己封閉在廢棄窩棚里的“流動孤兒”已經成為了伯父的“關門弟子”——經過6個月的考察幫教,響響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他想做一個大廚。“能燒出一桌好菜,以后自己肯定也餓不到。”響響笑著對檢察官說道。
響響的蛻變成長“樣本”如何復制?該院檢察長張崢嶸告訴記者,在辦理響響案件后,該院未成年人檢察部門專門梳理總結了近三年來辦理過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發現涉罪未成年人中社會閑散比例高達70%以上,其中不少完成義務教育、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因為沒有升入高中,沒有接受職業教育,缺乏基本生活技能,而出現不良行為,導致走向違法犯罪道路。
針對上述情況,該院積極聯合區民政局簽訂《關于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合作協議》,在幫扶涉罪未成年人的時候,既挖掘家庭潛能,也借助社會力量,在心理疏導、重建信心、掌握生活技能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幫助他們糾偏改錯、迷途知返。
循夢而行,向陽而生。2021年以來,該院共對涉罪未成年人針對性開展考察幫教253人次,均取得良好效果。
[責任編輯:楊景茹]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