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成長故事固然不同,但之間卻有相通之處。比如,大致都可以分為這樣的階段:懵懂期、覺醒期、睿智期。
無獨有偶,當鞍山的小馬龍,爬過一座座高山,成長為今天的金滿貫龍隊。我們看到了同樣規律的成長印記:從初生牛犢不怕虎,到漫長、艱澀、徘徊掙扎過的覺醒期,最后成長為如今賽場上洞若觀火的王者。總結起來,成長的規律莫不如是;但當抽絲剝繭地去品味馬龍的成長故事與經歷,我們會發現,一切是多么地不容易,又是如何地精彩萬分。
不過,關于馬龍的成長故事,我們已經讀過很多。作為龍隊的御用兵器庫,不如品鑒下“狂飚龍”是如何狂飚起來的,這也是一部國產球板的“狂飚史”。
狂飚龍 Hurricane Long
馬龍與紅雙喜
初次碰撞
初見乍驚歡,但未必合適。這是紅雙喜對外置芳碳結構的探索初期。寇頭為面材,脆爽、有爆發力的藍芳碳置于面材下面,不同于彼時馬龍慣用的外置芳碳+桐木大芯的底板結構,初代的狂飚龍是更具有整體形變、更奔放的阿尤斯大芯。對于當時的賽璐珞球來說,狂飚龍剛性十足,卻有些生不逢時。不過也映照了小馬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與沖勁。
盡管馬龍并未在國際大賽中使用過初代狂飚龍,它的光芒也很快被狂飚龍2和3掩蓋。但不可否認,它依然是彈性及內力猛烈的一塊好板。
有意思的是,沒過多久,馬龍在劉國梁的建議下換了純木七夾,也就是勁極手柄的特制506,效果極好,同樣結構的狂飚龍2代剛推出便已脫銷。1代纖維板自是極好的,只是被2代搶了風頭。但馬龍已然具備纖維手感,回歸纖維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狂飚龍2 Hurricane Long2
有誰在國際比賽中
連勝過51場
如果說狂飚龍稍顯冷門,那么狂飚龍2在上市之初可謂是大紅大紫,在2011年,馬龍更換了一支貼著勁極3手柄的七夾板創造了國際賽場上的51場連勝奇跡。而最終紅雙喜也將馬龍的神秘裝備公開——這正是紅雙喜的506結構球板(編號并沒有特殊含義,更多是一種“測試”編碼),隨著506系列的大紅大紫,狂飚龍系列終于再度啟動,以506結構為藍本,推出了純木七夾結構的狂飚龍2。
狂飚龍2是不同于傳統七夾的大芯七夾,由于結構組成與傳統大芯五夾略有差異,因此狂飚龍2的大芯為“橫芯”,或許正因為“橫芯”所以霸道無比,五夾手感、七夾力量的狂飚龍2讓馬龍勢不可擋。球板的適應面較廣,攻擊性能需要使用者人為發動,略帶震顫的手感讓發力容易上癮,橫至大芯的超強動力足以讓每位使用者感受到國手級裝備的動人心魄。狂飚龍2上市之初,球迷的搶購熱情近乎瘋狂,而“狂飚龍”系列,無疑成為了彼時最為矚目的國產球板系列。
承上啟下的506系列
在狂飚龍2登陸市場不久之后,紅雙喜又再度將“506”推向市場,并歸于天極系列(天極系列多為七夾板),作為506結構的標準原型,天極506在拍柄的尾端也保留了506的原始印記,不過定位相對偏向中端市場。如果把狂飚龍2定位為“國手級”,那天極506順次排座便是“專業級”。
鑒于506的7層結構特殊性,再強勁的纖維也難以抹去純木球板得天獨厚的手感優勢,于是在40+問世之際,紅雙喜推出了506+,意在給506加料,延續506系列的香火。506+雖然延續了506的結構,但更換了手柄拼花與標牌,甚至連拍柄尾端的506鋼印也省去了,外形改動幅度不小。這個“+”很讓人好奇,506已經足夠優秀,還能加些什么?相比506,506+略微加厚了板身,增強了球板的整體硬度,同時為了確保良好的手感,也調整了每層之間粘合劑的強度,確保了“硬而通透”的可能性。相比506的靈動,506+多了一分硬朗與霸氣,以更快的出球與更強勁的弧圈,去迎接新材料球時代。
“長得最像”馬龍手板的入門板
當然,有專業級,必然也會有入門級,作為紅雙喜入門招牌的勁極系列,勁極7也采用了與狂飚龍2相同的506結構,而百元左右的勁極7卻在外觀上與屆時的馬龍手板擁有超過90%的相似度:相同的板形、相同拼花的手柄、甚至相同結構的板身,外觀上的區別僅僅在于標牌(馬龍的506為勁極3標牌,“勁極”二字后面有阿拉伯數字3,而勁極7的標牌中的“勁極”后面沒有數字)。
作為入門級球板,勁極7在全面性上自然無法企及天極506和狂飚龍2,但橫至大芯在動力輸出上還是十分靠譜的,中小力量輸出為勁極7的黃金檔位,連續拉球感覺十分舒適,已經超越早期的勁極2、勁極3,穩坐勁極系列“最受歡迎的球板”頭銜。
狂飚龍3 Hurricane Long3
我的配色我做主
狂飚龍3推出之時著實讓不少球迷感到意外,當時正值前代產品狂飚龍2最火熱之際,眼尖的球迷發現了馬龍在乒超聯賽中更換了手柄的配色,球板卻還是以前的結構。許多球迷不禁發問:狂飚龍3的誕生,難道只是換個拍柄這么簡單?當然不是。
狂飚龍3的絕對硬度并不高,擊球帶有一絲脆感,由于恢復形變能力快而具備了超強的彈射速度,如果說龍2是柔中帶脆,那么龍3就有點脆中帶柔的味道了。借力方面,狂飚龍3已不亞于許多纖維球板的表現,且更容易把握出球的方向性,與馬龍靈動的球風如出一轍。球板在各方面的硬性指標上均達到了7層球板的絕對高度,在多板的連續中都依然能感受到球板無窮的后勁。使用者基本無法責怪球板,只恨鐵杵還未磨成針。
可能有不少球迷覺得狂飚龍3更多只是針對狂飚龍2的小升級,但無論在性能還是外觀上,狂飚龍3與馬龍當時手板的同步率已經相當高了。
實際上,狂飚龍3響應了馬龍的個人需求,在狂飚龍2結構的基礎上,將球板內部的粘合劑做了些調整,加強了層與層之間的能量傳遞的緊密程度,將傳遞帶來的能量消耗控制到了更小,更加優化球板的手感細膩度。除此之外,紅雙喜還將尾標的馬龍肖像換成了彩色,讓球板更顯現出“馬龍Style”。
來源:紅雙喜 邵璧林 王昊天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