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探訪滬上最大蟋蟀市場:上海爺叔的“雅玩”
(資料圖片)
作者 謝夢圓
頭戴頂燈,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捏一根干草,走進位于上海市普陀區的嵐靈花鳥市場,這套裝備就是資深蟋蟀玩家的“勛章”。記者一走進這個市區最大的蟋蟀交易市場,就“聽取蟲鳴一片”。五分鐘就走到頭的集市中,幾乎每家商戶門口都擺著一大片蟋蟀罐,爺叔們或結伴或“孤軍”,都在專心挑選著蟋蟀。
8月28日,嵐靈花鳥市場里,“蟲迷”在認真挑選蟋蟀。謝夢圓 攝“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能鳴善斗,作為從《詩經》中“走出”的詩意之蟲,自古與節令有密切關系。不僅甲骨文中的“秋”字狀似蟋蟀,《詩經》中也通過蟋蟀對氣候變化的反應表達季節的更替。因蟋蟀一般在秋天鳴叫,民間還出現了“促織鳴,懶婦驚”的諺語。
除了預報季節,“國蟲”蟋蟀還被文人雅客賦予了象征意義,成為寄托情懷的載體。唐代以后,吟詠蟋蟀的詩詞歌賦、以其為主題的繪畫作品逐漸增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還曾總結出蟋蟀的五大品德,即“鳴不失時,信也;遇敵必斗,勇也;傷重不降,忠也;敗則不鳴,知恥也;寒時歸宇,識時務者也。”
因此,并不難理解“斗蟋蟀”一時成為朝堂內外的風雅之事。作為中國獨有的民俗活動,斗蟋蟀這一“大興于宋、至盛于明清”的民間搏戲已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出濃郁的東方氣息,在中國多地都有流行。
上海七寶就曾是斗蟋蟀的“重地”。七寶地區地勢適中、不澇不旱,泥土肥沃松軟,為蟋蟀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理想的生長繁殖環境,因此七寶蟋蟀一度成為勇猛善斗的名品。
“我小時候都去七寶那邊抓蟋蟀的,后來城市化以后,七寶蟋蟀就沒什么生存空間了。但野生蟋蟀因為經過自然的磨礪,野性更足。”鐘華的蟋蟀店坐落于嵐靈花鳥市場的聚奇城中,作為由“蟲友”轉型的“蟲商”,他對挑選蟋蟀的技巧如數家珍,“現在大部分商家都去山東、河南、河北幾個產地選蟋蟀。每年立秋開始挑選,到白露就結束,要挑頭大、牙大的”。
打開蟋蟀罐,拿蟋蟀草撥弄幾秒,鐘華便對這只蟋蟀的優劣了然于心,蓋上罐寫上或600元(人民幣,下同)或1000元的價格,“出去買蟲的時候,像那種50元或100元的蟋蟀一般直接批發兩箱,貨運回來。好的蟋蟀算得上百里挑一,一般一趟就六十幾只,我就自己人肉背回來”。
據他介紹,山東等地已然圍繞蟋蟀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到了季節,山東一些地方圍繞蟋蟀在轉,每年全國有幾十萬人匯聚到那里。很多男人晚上抓蟋蟀,白天就讓婦女孩子賣”。
“上海主要還是圍繞產業下游的‘養’和‘斗’,再過半個多月,上海的斗蟋蟀就要開始了,‘蟲友’會相約在一些茶室進行比賽,一般都是爺叔參與,年輕人和女士比較少。”鐘華告訴記者,上海每年還會舉辦斗蟋蟀的比賽,比如“秋趣杯”,“比賽現場只留一個裁判和兩個蟋蟀主人,其他人只能通過電子屏幕觀戰,因為人的呼吸和體溫會對蟋蟀的狀態產生影響,女士涂香水是更不允許進入的”。
張大爺挑了一上午蟋蟀,身邊的袋子里已裝滿大小不一的蟋蟀罐,“我從小就喜歡觀賞昆蟲,退休以后加入了斗蟋蟀圈子,有了一幫老朋友,時不時約出來玩玩”。(完)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