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廣西京劇小伙愛“國漆”樸實器物繪出絢麗色彩
作者 劉俊聰
8月16日,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里高鎮的深巷內,漆藝匠人溫云鵬正在用砂紙細細打磨著一個葫蘆的表面。隨著打磨不斷深入,葫蘆表面絢麗的漆色也逐漸清晰,藍色、金色、紅色等色彩交相輝映,原本平平無奇的葫蘆,“搖身一變”成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資料圖片)
“這些漆料從天然漆樹上采割,稱為‘國漆’。漆器工藝在中國已有近8000年歷史,因絢麗多變的色彩和紋飾,一直深受皇家貴族的喜愛。”溫云鵬說。
如今,代表中國傳統美學精華之一的漆器工藝,被溫云鵬裝飾于手鐲、葫蘆、發簪等日常物品上,成為經濟價值較高的收藏佳品。
圖為溫云鵬正在案臺前忙碌。劉俊聰 攝35歲的溫云鵬曾是一名京劇表演者,他自幼便對中國歷史和傳統工藝有著濃厚興趣。在跟隨師傅學習京劇的十年里,隨著表演技術的突飛猛進,京劇服飾中的點翠盔頭、發簪、妝化等傳統非遺技藝也令他癡迷。“當時,我就想著能否也用中國傳統工藝,制作出專屬自己的演出道具。”溫云鵬笑道。
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工作時,溫云鵬偶然接觸到彝族皮胎漆器。這種古老且傳統的漆器工藝,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擅長制作。古樸的造型、絢麗多彩且富含寓意的紋飾,當第一眼看到這些漆器時,溫云鵬就已“深陷其中”。
“我向當地的同事討教這種漆器工藝的制作方法,并用其制作了一把獨一無二的扇子,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從此便對漆器工藝一發不可收拾。”溫云鵬說。
圖為溫云鵬正在給手鐲貼上金箔紙。劉俊聰 攝結束多年在外工作后,溫云鵬帶著手藝回到家鄉里高鎮。他將漆器工藝中的犀皮漆和螺鈿鑲嵌工藝,創新性地融入至各種日常用品中。
“雖說繪制于普通物品上,但犀皮漆的制作流程仍傳統復雜。由于純手工制作,每批工藝品僅有百件,需要耗時3個月方能完成。”溫云鵬表示。
他介紹,漆料和鉑金需在物件表面涂抹三十層,由于每層顏色不盡相同,在精細地研磨后,便會形成一種紋理近似于犀牛皮和虎皮的漆層,犀皮漆也由此而得名。
圖為溫云鵬制作的各種“國漆”工藝品。劉俊聰 攝如今,由溫云鵬制作的葫蘆、發簪等“國漆”工藝品,不僅在這座小鎮內人盡皆知,其名聲也不斷向外傳響,國風味十足的“國漆”發簪,尤其深受漢服愛好者的喜愛。
“這些‘國漆’工藝品的銷量供不應求。未來我也有向家鄉民眾傳授這項技藝的想法,將其打造為特色工藝品產業,帶動民眾增收致富。”溫云鵬說道。(完)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