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青海海東“村轉居”民眾“遷”出幸福路
作者 潘雨潔 張添福
夏日午后陽光正好,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盤繡園內,繡娘們三三兩兩在門廊前席地而坐,手中的針線上下盤飛,一會兒繡布上便現出精美花紋。
(相關資料圖)
“繡娘都是六七十歲的,家離這兒幾步路,她們每天有補助、按繡品件數計算工資,年增收8000到1.5萬元。”互助縣五十鎮黨委副書記、班彥村駐村干部李瑋介紹。
圖為互助縣班彥村盤繡園內的繡娘。 薛蒂 攝互助縣是全國唯一土族自治縣,盤繡是當地民間傳統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班彥村是一個土族世居的傳統村落,近年來,該村以“村集體+公司+基地+帶頭人+農戶”模式發展盤繡產業,產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售,帶動當地民眾就業增收。
成品展銷廳柜臺前,56歲的張卓麻什姐正向客人介紹琳瑯滿目的盤繡產品。“有時早上派發的訂單當晚就要趕制出來,一個月只休息一天。”雖然忙,但她喜歡現在的生活:“以前住山上,除了種地收麥子,沒別的事干。”搬新家后,“靠自己十個指頭賺到的錢,感覺更充實。”
2017年,班彥村129戶484人完成整體易地扶貧搬遷。2022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13100元,村集體經濟累計達186.9萬元。
與搬離大山集中安置的班彥村類似,海東市樂都區碾伯鎮七里店安置小區目前共安置著12個鄉鎮105個村的1944戶、6770人,是青海省單體面積最大的扶貧安置區。
在七里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10余個服務窗口前,時有前來辦事咨詢的居民。外面是齊整寬闊的道路樓棟,配有日間照料中心、衛生院、幼兒園、籃球場等公共基礎設施。
七里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艷介紹,社區劃分四級網格,為居民提供所需服務,開發設計文明志愿服務APP,形成線上“居民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居民評單”的服務流程,“點對點”實現居民“微心愿”。
侯富雄患有肢體殘疾,在山上住時,坐車到城里要兩三個小時。2019年,搬進七里店社區后,“看病比從前方便多了”。更令她開心的,是在家對面的殘疾人就業基地燈籠制作扶貧車間找到了工作。“小區修了輪椅坡道、扶手,我自己就能出門上班。”
圖為互助縣班彥村盤繡園內展銷的產品。 薛蒂 攝與侯富雄一起搬遷的董海梅原是一名幼教,參加了社區組織的育嬰師培訓后,她有了“再打一份工”的想法:“想當月嫂多賺一份錢。”她說,“如果不從山上搬下來,這些都無法實現。”
據悉,近年來該社區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居民提供“樓上置業、樓下就業”就業保障,定期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開展小區專場招聘會、設立招聘信息角和就業服務站,送崗位、送政策,900余位居民與用工單位簽訂協議。
今年是青海海東撤地建市十周年。2016年以來,海東市實際搬遷安置18055戶64665人,累計投入各類資金36.6億元,靈活采取整鄉搬遷、進城上樓安置、多村集中搬遷等模式,新建集中安置區67個、住房13365套86.8萬平方米。
在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日趨完善的同時,該市通過產業扶持、技能培訓、金融支持、低保兜底等舉措,實現搬遷戶至少一人穩定就業增收,由“撥窮根”向“換窮業”轉變。(完)
關鍵詞: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