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7日,上海市委統戰部、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局召開“家在上海”主題實踐活動現場會暨上海“三交”(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工作推進會,并舉行上海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復旦大學)簽約和證書頒發儀式。
會上,上海市長寧區、徐匯區、楊浦區、嘉定區江橋鎮、靜安區“白領驛家”作交流發言。
記者了解到,長寧區以“家在華陽”為引領,依托地校共建,打造社區的“家”;以“團結創建”為抓手,推動社區融入,打造身邊的“家”;以“藍天筑夢”為重點,深化結對認親,打造遠方的“家”,不斷探索建設城市民族工作。徐匯區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開展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努力為城市民族工作提供徐匯實踐。楊浦區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為統領,以推動構建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為抓手,探索推進“家在上海,心安楊浦”民族工作品牌建設。
嘉定區江橋鎮圍繞“家在上海”品牌建設,以“HONG石榴”民族工作品牌為發力點,不斷拓展“籽”品牌,多舉措、多形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靜安區“白領驛家”積極探索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讓“兩新”組織和青年白領成為推動滬疆兩地各民族發展的有生力量。
“美美與共”上海市徐匯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專題展。 范宇斌 攝編纂分地域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一項國家級的重大意識形態建設及學術項目,從屬于國家層面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工程。其中,史料匯編是整個“三交”史編纂工程的基礎工作。會上,復旦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任鄒詩鵬介紹了上海“三交”史料匯編推進工作和上海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建設情況。
鄒詩鵬表示,上海既有開埠之前的諸民族的交流匯集,開埠之后隨著上一世紀初的快速崛起、紅色城市的形成、抗戰的洗禮,世界級都市的形成,都包含著值得挖掘的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乃至于對世界諸多民族的吸納融凝史資料。課題組將注重突出上海的區域尤其是都市性質,發動復旦大學的學科力量,吸納各方研究資源,反映出上海在中華民族“三交”史上應有的特色與豐富性。
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上海全市少數民族人口有56.6萬。其中,流動來滬少數民族有36萬多,占比超過六成。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通表示,要努力幫助暫居上海的各族群眾發自內心地認同“上海是我家”,并逐步達到“我在上海有個家”,讓他們既感受到上海城市這個大家庭的溫暖溫馨,也能感受到具體的上海人民給他們家人一般的關心關懷、鼓勵支持,助力他們在上海立得住腳、安得下心、圓得了夢。
據介紹,“家在上海”主題實踐活動要錨定互嵌共融,落實好開展結對共建、推動社區融入、注重親情關愛、促進文化交融、強化服務保障、加強宣傳教育六項重點任務,努力建設好上海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同時,要深化理論研究,持續推進上海“三交”史料匯編工作,加強流動來滬少數民族人口研究,為“家在上海”主題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會前,與會人員在徐匯區徐家匯書院考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集中展示、宣傳、教育平臺,在長寧區華陽社區考察凝聚力工程展示暨“家在華陽”社區民族工作主題微展廳。(完)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