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天空之圖”見證“北京奇跡”
中新社記者 陳杭
(相關資料圖)
“咔嚓!”早上起床后,北京市民鄒毅習慣性地拿出手機拍攝天空的照片,并發布在社交平臺上。2013年1月至今,他已累計拍攝超252萬張圖片,見證了京城天空由“霧霾灰”到“常態藍”的歷史轉變。
“2013年1月,北京空氣污染嚴重,天空經常灰蒙蒙的。”鄒毅表示,霧霾來勢洶洶,他要記錄下空氣質量的變化。連續拍攝64天后,他將照片做成拼圖,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后引發廣泛關注。
2013年,中國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大氣十條”),這是中國針對突出環境問題開展綜合治理的首個行動計劃。其中,“大氣十條”為北京定下到2017年細顆粒物(下稱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標。
PM2.5在2013年進入公眾視野。當年,北京開始執行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謝金開指出,2013年,《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發布,擬通過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等措施,改善空氣質量,響應國家政策,回應公眾期盼。
除了在家中拍照,鄒毅還在外出的間隙拍照,北京多個標志性建筑進入他的鏡頭。在鄒毅看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環境污染治理必須從源頭、過程與末端齊發力。
“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期間,北京針對燃煤污染、工業污染等實施一批重大的工程類減排措施。”謝金開表示,2017年,北京完成“大氣十條”任務目標,PM2.5年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35.6%;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226天,較2013年增加50天。
從鄒毅拍攝的照片中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2017年北京的空氣質量明顯好轉,照片中的藍天變多了,“照片不經過任何后期處理,但有網友質疑這些圖片是美化過的,我便聽從了他人建議,在圖片基礎上增加短視頻,更為直觀地展現天空變化。”
隨著工程類減排空間壓縮,北京于2017年提出“一微克”行動。謝金開說,“一微克”行動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指綜合運用科技、執法、管理等手段,強調PM2.5治理要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
一場對大氣污染展開精準治理的攻堅戰拉開大幕。
2018年,北京發布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這是治理大氣污染的新路線圖,以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并重,聚焦柴油貨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重點防治領域,大氣污染治理趨于精細化。
人努力,天幫忙。經過與周邊省市聯防聯控、協同治理,北京各項污染物濃度明顯下降。2021年,北京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首次同步達標。其中,PM2.5年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63.1%,平均每年下降7.9%,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
藍天白云成為常態,鄒毅對此印象深刻,“北京空氣質量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從霧霾天常見,很少拍到藍天,到藍天白云常見,很少拍到霧霾天。”2022年,鄒毅受北京語言大學邀請,與數十名留學生沿著他每日的拍照線路,一起拍攝記錄北京的藍天,讓更多人了解北京生態環境改善的故事。
藍天已經回歸京城的天空。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北京大氣環境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實現了快速下降,空氣質量全面大幅改善,PM2.5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十年累計下降近60微克/立方米,降幅近七成。
“空氣質量改善需要全民參與、共同奮斗,每個人都應該從自己做起,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踐行綠色低碳行動。”鄒毅表示,自己還將繼續拍攝藍天白云、青山綠水,記錄美麗北京與美好中國。(完)
關鍵詞: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