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內蒙古建“一刻鐘”城市養老服務圈:老有所依、產業漸興
作者奧藍
5月,內蒙古已漸漸有了夏的氣息。在和平街紅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每天的活動室都被各個老年社團排得滿滿當當。唱歌、演京劇、寫書法、走時裝秀……
(資料圖)
“我們街道一共有7個社區,每個社區都有老年人活動中心,采取居民自治的形式。這是最大的一個,5300平方米,每天人流量都在千人以上。”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和平街轄區4平方公里,人口超5萬人,其中7900余名是老年人。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權告訴記者,他們整合社區資源打造了好多居家養老項目,老年人老有所依、生活豐富多彩。
(資料圖)圖為社工正在陪伴老人。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興安街道黨工委 供圖內蒙古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內蒙古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515.05萬人,占21.45%。
2020年起,內蒙古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如今已基本建成城市“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全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整體覆蓋率已經達到97.3%,老人們享受助餐、助醫、助育、助潔、助急、助行等便民養老服務,最多只需要步行一刻鐘的時間。
不同地區因地制宜,都在探索適合當地的養老方式。
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材料顯示,如今,內蒙古已建成1685個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它們中,既有1018個像紅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這樣的社區養老服務站,還有269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398個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老年餐廳數量也達到629個。此外,還有不少公益服務團體將養老納入公益服務范疇。
(資料圖)圖為家庭教育指導師為養老護工人員做指導。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興安街道黨工委 供圖“我們這里是以‘無償+低償+有償’的服務方式,以‘公益與市場結合、醫療與養老結合、社區與居家結合’為定位,解決老人吃飯難、看病難、家務難的三難問題。”張權告訴記者,服務中心之外,街道還通過聘請專家顧問、委托第三方運營、與家政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等方式,推出為老餐廳及醫療康養等服務。
距離這里千余公里外的呼和浩特是內蒙古首府,當地也分布著219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它們鏈接的800多家餐飲、家政企業,形成優質服務供給網絡,提供全托、喘息服務、日間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行等服務,推動“點菜式”就近精準服務。
蕾娜范仕奇養老綜合體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路街道引進的,主要針對失能、半失能、重癥老人的全托服務機構。目前住在這里的34位老人年齡都在80歲以上。午后的這里一派閑憩氣息,老人們三三兩兩地分散在3樓活動區,有打牌的、有看電視的、也有沿著樓道慢慢復健的。工作人員行走其間,進行照料。
保證一日三餐的營養均衡;定期組織適合老年人的集體活動;兜里時刻揣些小零食,哄有情緒的老人開心;觀察沒有表達能力的老人,判斷其狀態;為常年臥床的老人每天換洗衣服,定時翻身換尿布……這樣的日常照料看似平淡,卻是如今很多家庭無法長期、穩定提供的。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我們全都管。吃不進去的,我們來喂;排不出便的,我們想辦法處理。”護工陳輝來這里兩年了。她告訴記者,這里一共8名護工,大家三班倒、持證上崗。“雖然看上去很平凡,老人們也不會給我們過多的回應。但我們都知道,這份工作多么有意義。”
如今,越來越多的社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建設提上日程,越來越多的虛擬養老院、網購服務等信息化手段使得“一刻鐘”養老服務圈的服務效率越來越高,服務半徑越來越長。
(資料圖)圖為蕾娜范仕奇養老綜合體的工作人員正在照顧老人。 劉文華 攝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養老已成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一環,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承載,正在孕育諸如行業培訓、老年大學、社工服務等越來越多的就業創業機會。
“養老是一個朝陽產業,市場剛剛起步,但已經有了很多市場主體。”2022年11月,烏蘭浩特市興安街組織建設非公黨組織孵化基地和創業就業孵化基地,目前共有12家企業和7家社會組織入駐。街道黨工委書記郝正一坦陳,目前,當地養老產業還處于逐步成熟的階段。“未來一段時間,還要依靠民政部門、街道和社區等與市場主體們共同努力,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內蒙古養老服務中心對外表示,2023年將繼續推進城鄉社區養老服務工作,內容包括完善評價機制、推進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組織實施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等。(完)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