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一截指頭大小的橄欖核被雕刻成烏篷船形狀,船上六七個人身著長袍,有的在憑欄賞景,有的在把酒言歡,還有的在圍爐煮茶……每個人物面龐精致、神色各異,簡直活靈活現。最妙的是,船上的窗戶不僅雕刻了鏤空花紋,而且還是活動的,可以開合自如。這件高難度作品的創作者是來自徐州豐縣的90后小伙張晨旭。
從小耳濡目染迷上雕刻
張晨旭從小耳濡目染跟著家里的長輩學習木雕技術并對雕刻產生濃厚的興趣。張晨旭的父親張立坤告訴記者,張晨旭從小就在美術、書法上展現了極高天賦,五年級時,張晨旭一次就考過了書法十級考試,連當時教他書法的老師都夸贊他是這么多年來唯一一個一次考過的學生。
從小學五六年級起,張晨旭就開始幫家里雕刻樓梯扶手、鏤花木窗等大件木雕,上了大學后,由于雕刻用的工具都太大,不方便攜帶,張晨旭便開始研究起了在橄欖核上做微雕。那時候他憑借多年的雕刻經驗,僅靠自學就完成了一件件微雕作品,靠著出售這些作品,他自大一起就沒往家里要過一分錢。
“隱居”山林尋找靈感
畢業后張晨旭沒有從事大學學習的服裝設計行業,而是選擇繼續深造微雕技藝。為了增長自己的見識,他花3年時間一個人走遍了全國每一個省份。為了在大自然中找尋靈感,他一頭鉆進云南的深山中。張晨旭每天與野生動物為伴,觀察山林里的風起云涌、植物生長變化,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3年。
在山上的時間張晨旭除了吃飯睡覺和日常勞作外,其余都花在了雕刻上。在雕刻時,張晨旭一般都會在顯微鏡下作業,整個創作過程中要聚精會神,屏氣凝神,對專注力、意志力和耐心都是極大考驗。
“比如這個‘核舟’上的窗戶,想要做到開合自如,就得在窗戶上下留兩根不足一毫米的細桿,再用鑷子插進之前留的孔里,但因為桿子很細,安裝的時候很容易弄斷,這樣就得重新再刻一扇尺寸一模一樣的窗戶。”為了完成“核舟記”這個作品,光窗戶張晨旭就做了9個。還有一件蘭花作品,為了體現蘭花輕盈的身姿,在葉片的最末處要進行打薄處理,手稍微重一點葉片就會斷開,整件作品就得從頭開始。在失敗了20多次后張晨旭才終于將作品完成。
隨著技術的精進,張晨旭在圈內漸漸小有名氣,他的作品平均售價在一萬元以上,即便如此也是供不應求。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晨旭的作品被一個外地廠商買走后進行放大批量化生產。張立坤得知后內心生出一個想法:兒子為什么不能回來建設家鄉?聽完父親的想法后,張晨旭回到豐縣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我希望他能用自己的雕刻技術讓我們家鄉的產業更上一層樓。”張立坤告訴記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趙天
關鍵詞: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