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亮
5.2%,國際權威機構今天為中國經濟投出一張“信任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11日下午聯合發布的最新一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被提高至5.2%。這意味著,中國將繼續成為亞太地區及全球經濟增長引擎。
中國增長預期上調0.8個百分點
全球需求走弱,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歐美銀行業動蕩。。。。。。今年以來,擺在世界經濟面前的不確定性有增無減。
“盡管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但亞太地區將成為2023年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其最主要推動力來自中國經濟快速復蘇和印度經濟增長保持韌性。”IMF亞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當天在北京出席報告宣講會時如是說。
據IMF最新預計,今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率將從2022年的3.8%提高到4.6%,比去年10月的預期高了0.3個百分點。該地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在70%左右,遠高于過去幾年水平。
與此同時,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5.2%,繼續成為亞太地區及全球經濟增長引擎——這一預期水平較去年10月發布的報告上調了0.8個百分點。據預計,中國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將達34.9%。
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源來自消費復蘇。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指出,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中國消費活力進一步彰顯,助推經濟快速步入復蘇軌道。這種復蘇也將為亞太地區國家帶來正外溢效應,尤其隨著中國消費和服務業需求進一步復蘇回暖,更多中國貿易伙伴將從中受益。
亞太經濟需警惕潛在風險
盡管亞太地區經濟前景有所回暖,但風險仍在潛滋暗長。一段時間以來,全球通脹高企、多家美國銀行接連爆雷,引發外界對金融市場動蕩的擔憂。這會否造成更大范圍外溢影響?
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當天回應說,目前來看,其溢出效應對亞太地區影響有限,亞洲銀行在系列事件發生后所表現出的股價走勢仍具韌性。不過,對于一些潛在的風險與挑戰需要保持警惕。
第一,通脹可能比預期的更加棘手。大多數國家整體通脹仍高于目標,且核心通脹已被證明具有粘性。
第二,金融脆弱性加大。雖然歐美銀行業動蕩溢出效應有限,但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和市場波動帶來的脆弱性仍然很高,特別是在杠桿率較高的企業和家庭部門。
第三,從中期來看,更大程度的地緣經濟分裂風險和區域內主要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溢出效應,可能讓亞洲增長潛力下降。
第四,外部需求下降帶來的壓力,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債務風險。
基于上述因素,IMF當天發布的報告也預計,亞太地區經濟增速將在5年后降至3.9%,這是該地區歷史上最低的中期預測值。受此影響,中期全球增速預測值也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之一。
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挑戰?
面對潛在的挑戰與風險,中國經濟如何應對?
“無論從物價、就業等層面看,當前需求增長仍較低。”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指出,過去幾年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疤痕影響”,要拉動需求增長,更有效的措施是通過財政政策支持消費。“要真正從投資轉向消費,真正脫離疫情所帶來的‘疤痕效應’,財政政策應該發揮關鍵作用。”
貨幣政策方面,IMF報告認為,各國應繼續保持從緊的貨幣政策立場,直到通脹持久回落至目標范圍內。但中國和日本例外,兩國產出低于潛在水平,通脹預期仍然溫和。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建議,中國貨幣政策保持寬松,并更多地使用利率工具。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表示,IMF發布的報告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少信心。但他也強調,當前中國經濟復蘇仍是恢復性的,還有較長的路要走。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更有效解決年輕人就業問題,這可能需要服務業、消費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長軌跡。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