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聯袂發起的“泓復學堂”誕生,現代化管理智慧與企業家精神共同鍛造的學術殿堂引來關注。企業家突破自我的成長、創新重塑中國商業文明,為什么需要“哲學”與“管理”的融合?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1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哲學最大的特點在于試圖在更大尺度之上重新理解世界。這種對具體事物的大膽超越,有利于企業領導者跳出紛繁復雜的日常管理事務,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從而激發“自由而有力”的靈魂。
據了解,“泓復學堂”旨在將復旦大學醇厚的人文社科資源,注入商業管理理論和實踐之中,為中國商業領導者提供系統化、全景式、學院派的人文教育,共創中國商業·思想家群體,同筑中國當代商業文明。
在人們心中,管理學院和哲學院分別代表著“有用之學”和“無用之學”的兩片“土壤”。在“有用”與“無用”之間,兩個學院聯合創立“泓復學堂”,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希望在“有為”與“無為”的引力激蕩之中,激發出無窮創造力與未來可能性,助力拓展思考路徑、跨越思維障礙,真正達到“從心所欲”的自由狀態,讓學生們成長為未來商業文明的開拓者與締造者。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中心主任邵勃告訴記者,商業的核心是人,而在數千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之中,商業與人文從來都是交融互益,共同推動世界文明的持續進步與向前發展。哲學思想最看重的是整全性與深邃性,而商業管理則尤為強調時效性與現實性,這兩者看起來毫不相干,實則在社會發展底層邏輯上環環相扣。當“哲思”遇見“商道”,兩者充分發生交融碰撞,勢必給大家帶來審視未來的全新眼光及其理解框架。
孫向晨教授指出,西方哲學傳統上,自由意味著人們用他的理性認為最適合的手段去做任何事情的權利;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由則意味著一種“通達”的境界。這些定義都間接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通過終身學習和人文修養,人就能不斷突破界限而變得更加強而有力。一個真正自由的人一定是有力量的,以哲學智慧賦能商業管理則是達到自由狀態的一種理想手段。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泓復學堂”首個商業文明締造者深度對話課堂:“全球商業·思想家課程”將以600余年來各主干學科的奠基性著作為線索,以思想巨匠們的精神歷程為視角,追蹤歷史源頭、辨析當下困局、暢想未來指向。該課堂將通過9個模塊,帶領學生們通讀24本書籍,與當代人文科學的領軍人物,共同領悟和探索商業與國家、與政治、與社會、與經濟、與科技、與倫理、與文化、與宗教八個人文命題之間的關聯;同時叩問本源問題,為這個時代注入屬于這一代中國人的思想與靈魂。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指出,做教育,需要用心謀劃、及時布局、整合資源、提升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這背后所蘊含的正是“大學之道”,歸根結底是一種人文精神與哲學思考。他介紹,近年來,該學院率先啟動“科創戰略”,同時不斷強化與生命科學學院、哲學學院等院系的交流合作,在人文哲思的持續澆灌之中,讓學生煥發出澎湃的多元創新力,讓管理與人文深度交融、互相成就。(完)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