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用AI“復活”奶奶
“數字生命”引爭議,科技的邊界在哪里
(資料圖)
“你的身體很脆弱,它會受傷、會生病、會變老、還會死,但數字的你,理論上可以永生。”
這是電影《流浪地球2》中提出的“數字生命計劃”,影片主人公圖恒宇耗盡一生心血只為將去世女兒的記憶上傳至虛擬世界的情節,激起了大家對生命的探討和思考,讓大家感受到了AI作為工具的溫暖……
近日,網上一段視頻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視頻中,一位小伙用AI技術“復活”已故的奶奶,并且還和“奶奶”進行了視頻通話。在科學技術手段的加持下,這位“奶奶”除了表情略微僵硬外,聲音和語氣都十分自然。有網友表示看哭了,思念起了已故的親人;有網友驚嘆于如今科學技術的發達;還有網友認為,所謂的“奶奶”只不過是一段冰冷的代碼,沒有太多實際意義;更有網友擔心這套AI技術被用于非法用途……
實習生 袁先雯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姜天圣
用ChatGPT等AI工具“創造”
“虛擬”奶奶相貌、聲音都很逼真
UP主小亮告訴記者,用AI“復活”奶奶,是因為自己不能接受奶奶的突然離去,“就短短的半個月時間,頭幾天還在和奶奶聊未來,過幾天奶奶就只能簡單交流了,后幾天就被推進ICU(重癥監護病房)見不到了,最后奶奶就成了盒子里的一把灰了……”小亮說,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自己都不相信奶奶離開了。
“處理完奶奶后事后,我還會習慣性地去撥打奶奶的電話,但那頭再無人回應了。”小亮從小由奶奶帶大,與奶奶的感情很深,“以前我遇到事都會和奶奶說,現在我也不知道和誰說了。”小亮平時從事AI工作,因此他想到了用AI“復活”奶奶。小亮導入了奶奶生前的照片,制作出了奶奶的動態頭像,又將奶奶生前的通話音頻導入AI,訓練AI模擬出奶奶的聲音和語氣。
小亮的視頻中,AI“奶奶”可以和他進行簡單的對話,例如小亮問,“奶奶,過年的東西買了嗎?”AI“奶奶”回答,“我買了兩壺油,別人榨的,很香,75元一壺。”視頻的后半段是小亮的“自言自語”,他告訴“奶奶”,自己最近升職加薪了,不用擔心自己,還提醒“奶奶”不要總是穿打補丁的衣服,不要著涼。最后,小亮告訴“奶奶”,晚上不回來吃飯了,讓“奶奶”不用等自己。
小亮告訴記者,自己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情只能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他明白,屏幕上所呈現出來的始終是一個虛幻的影像,“但只要是能再看一看奶奶,再說幾句話也是好的。”小亮介紹道,以目前AI的技術水平,只要樣本足夠多,面容、聲音、語氣這些都可以達到相似度90%以上。小亮直言自己運用了包含ChatGPT在內的最新工具。
“但目前AI在思維模式上只能達到50%,”小亮說,這件事情本質上就是要求AI當演員,相貌聲音它都能模仿得非常好,但就目前的科學水平來說,它還無法模仿一個人的靈魂。“我和‘奶奶’只能簡單溝通,說復雜的話,它就理解不了了。”
“數字生命”讓網友們吵起來
是精神寄托?還是在自欺欺人?
小亮“復活”奶奶的視頻很快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爭論,有網友表示理解并支持小亮。有網友說,自己的爺爺去世后,他用爺爺的照片做了一個眨眼動態,雖然效果有些粗糙,但是看到照片上爺爺重新動了起來,他的眼淚又掉了下來。這位網友說,“如果能看到那個自己日思夜想的親人重新出現在屏幕上,看見他眨眼、微笑,聽見他說話,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倍感欣慰的事情。”
還有網友認為,所謂的“奶奶”只不過是一串冰冷的代碼,并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不喜歡這樣,‘親人’感覺就是被操縱的電子玩偶,你想讓它怎么說就怎么說。”“這種精神寄托不過是在自欺欺人地彌補遺憾罷了。”更有網友擔心這種技術被用在不法用途上,“以后有人借錢,視頻確認都不好使了。”
“數字生命”的背后
在國外,“與逝者聊天”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實際上在國外,用AI將去世的親人帶回到自己身邊早已不算什么新聞。2020年,韓國一位媽媽戴著VR眼鏡和觸感手套,重新聽到了去世三年女兒稚嫩的聲音,“摸著“她可愛的臉龐,還為她補辦了三歲的生日,最后目送“女兒”化為蝴蝶消失在空中。
去年,一位算法工程師用AI“復活”了自己的外公,還向“外公”道了歉,比如不該對外公大吼大叫,“外公”原諒了他……記者注意到,一年前這位算法工程師做的程序,在輸入問題后,程序要花幾十分鐘才能生成“外公”回答的視頻,而從UP主小亮發布的視頻來看,他的“奶奶”基本可以做到日常對話那般隨問隨答。
對AI而言,是算法的迭代升級
在國外,“與逝者聊天”的相關服務近年來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例如依托于GPT-3的Project December服務,僅需用戶支付10美元便可創建屬于自己的聊天機器人,讓它扮演你最熟悉的那個人陪伴在你的身邊;收費標準更貴一些的HereAfter AI則可以記錄人們的生活故事,并以此為基礎打造獨屬于你的虛擬形象。
以負責“邏輯思維”能力的ChatGPT為例,歸根結底,這樣的AI工具只是語言模型,并沒有主觀上的思考能力,去世親人的神態也好、習性也罷,目前的AI尚且無法理解,更何況,這背后涉及的道德倫理問題,就連微軟這樣的大公司也不敢貿然涉足。從AI的視角來看,它們人性化的回復多半歸功于算法的迭代升級,但防線脆弱的人類,總會不慎跌入AI無心設下的甜蜜陷阱之中無法自拔。
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是珍惜現在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志林告訴記者,“從心理學角度講,比起傳統的遺照、遺物等等物品,AI技術能夠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將離世親人的音容笑貌更好地保留下來,讓受喪親之疼的人得到慰藉。不僅僅可以療愈哀傷者,還可以讓離去的人以更立體的方式被‘保存’下來。”陳志林表示,親人離去帶來的創傷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甚至會因此產生抑郁、焦慮,這種創傷會隨著時間減輕,一般不超過六個月。AI能在人們最痛苦的時候給予一定慰藉,可以緩解親人逝去帶來的痛苦。但必須強調的是,要避免對其過度依賴。陳志林指出,許多AI“復活”案例都是為了彌補遺憾,但這個彌補也只能是生者的自我安慰,“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珍惜現在……”(揚子晚報)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