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賓
緊縮,成了2022年全球貨幣政策的關鍵詞。加息似乎演變為一場競賽,各大經濟體央行把今年打上了“超級加息年”的標簽。
反觀中國,今年以來在經濟面臨一些挑戰和下行壓力的情況下,穩健的貨幣政策及時加大實施力度,并未跟隨“加息潮”而隨波逐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貨幣政策指明方向,觀察人士表示,“以我為主”將貫徹其中。
全球掀起“加息潮”
為解決通脹難題,2022年全球各大經濟體掀起了近年來范圍最廣、程度最強的一股“加息潮”。
在年內加息7次、累計上調425個基點的美聯儲引領下,歐洲央行以及英國、冰島、挪威、加拿大、韓國、菲律賓、巴林、新西蘭、匈牙利、波蘭、墨西哥、秘魯、阿根廷、南非等經濟體央行參與到加息“大軍”之中。
據國是直通車不完全統計,今年內已有約90個經濟體央行執行過加息,加息總次數超300次,其中單次大幅加息至少75個基點的情形并不少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為應對全球性通貨膨脹,各國央行應進一步提高利率。IMF希望尋求各國能夠達到中性的利率水平,不過目前大多數地方尚未達到此預期。
當被問及各大經濟體央行將持續加息多久時,格奧爾基耶娃說,就IMF預測來看,要到2024年左右才能看到貨幣緊縮行動的積極影響。
在中國央行原行長助理張曉慧看來,“加息潮”可能加劇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大金融穩定風險。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顧過往幾十年中國所經歷的內外部考驗,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首先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
支持實體經濟運行
正如中國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此前所言,貨幣政策服務經濟,不同國家的經濟基本面不一樣,金融環境不一樣,貨幣政策也理所當然應該不同,這個道理就像不同的人穿不同鞋子,不同的經濟要實行不同貨幣政策。“中國作為經濟大國,更應該立足自己的國情自主實施貨幣政策。”
張曉慧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尤其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是少數仍然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保持了政策定力。貨幣當局在金融支持抗疫中既沒有“大水漫灌”,也未采用量化寬松、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等非常規貨幣政策,更多的是通過改革手段來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在匯率波動、國際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中國貨幣政策要堅定“以我為主”,其中最核心含義就是“穩增長”要放在貨幣政策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通過貨幣政策各種工具操作來有效支持實體經濟運行。
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不斷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中國央行先后兩次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釋放長期資金;通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項目建設;持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發放科技創新、普惠養老、交通物流、設立設備更新改造等專項再貸款。
《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要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調節,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高質量的支持。
政策基調不動搖
“從中國實際出發,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繼續針對性地實施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調節,而不是像其他國家一樣跟隨著美國加息,收緊相關政策。”連平表示,在一定時間段內,要保持這個政策基調不動搖。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與新興經濟體或發達國家輸入性通脹飆升的情況不同,當前中國有效需求相對不足,通脹尤其是核心通脹較低,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的目標下預計將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以助力經濟穩增長。
對于明年貨幣政策走向,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劉國強指出,2023年貨幣政策,總量要夠,結構要準。
總量要夠,既包括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資金價格維持合理彈性,不大起大落。
結構要準,則需要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要繼續落實好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
“從總量層面看,隨著海外加息節奏放緩,中國總量政策外部制約消退,在寬信用降成本目標下,預計降準和降息工具將會相機推出。”明明認為,從結構層面看,一方面,要利用好政策效果觀察期,分析研判各類工具實際成效,不斷推陳出新。
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支持領域修復情況,做到“有進有退”,避免投放的流動性過剩。
中金公司研究部固定收益研究負責人陳健恒分析稱,對于后續貨幣政策基調市場無需過度擔心,即便明年經濟動能有所修復,央行政策可能也不會明顯轉向,因為核心還是需要確保經濟修復是持續向好的,否則過早轉向反而會導致經濟動能再度回落。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對國是直通車說,2023年,美聯儲可能將于上半年結束加息,終點利率或接近5.25%至5.5%。如此背景下,預期中國貨幣政策還將以實現內部均衡改善為首要目標,兼顧外部均衡。在貨幣政策相機抉擇的模型應用中,給予內需恢復、就業穩定、內生結構優化、國內物價穩定相對更高的影響因子,以我為主,動態優化。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