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通訊員 李瑞麗
“一個人也可以活成千軍萬馬”,這句話用在山東省鄆城縣雙橋鎮的王艷英老師身上,太合適不過了。早上5點鐘,她準時起床,做著早飯的空當,把臟衣服丟進洗衣機清洗;再來照顧患有雙側腦出血后遺癥的丈夫(她口中的邢哥)穿衣、喂藥、喂飯。再叫4歲半的兒子起床。7點20分,一家三口準時出發,花10分鐘左右的時間下樓梯。送完兒子上學,她開車帶著丈夫到雙橋鎮初級中學上課。
王艷英小心翼翼地攙扶丈夫進教室。這僅僅是每天的開始一役,學校才是她的“主戰場”。在這里,有她心心念念的學生和鐘愛的教學事業。8點30分,她把丈夫安頓在一樓一間只有輪椅和幾個桌椅的空教室里,照例給他按摩胳膊腿腳,倒上水,然后一溜小跑去備課。8點50分,出現在初三教室門口的物理老師,又是神采奕奕的王老師了。
“艷英責任感很強,再累,也要到崗,還讓學生家長加了她微信,隨時可以為學生們解疑答惑。她想盡辦法不耽誤初三畢業生的課程。她就是典型的‘小身材、大能量’,像不停歇的‘永動機’!”同事朱秋梅這樣評價王艷英。
12點整,上完3節課后,王艷英給丈夫喂完飯,坐在學生中間開心聊天。這個時候的邢哥,看著他們談笑風生,他也會笑,會朝媳婦做些小動作“求表揚”。
天生樂觀的王艷英說起來三年漫長的求醫康復之路,流露出的不僅是對困難的輕描淡寫,還有對學校、對社會好心人士救援救助的感激之情。2018年,同樣做教學工作的丈夫因腦出血倒在教室里,將近一年的康復期和漫漫三年的求醫路走得異常艱辛。帶著丈夫來上班,王艷英說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一邊是工作,一邊是家庭責任,她啥也不想放棄。為更好地堅守崗位、也方便照顧病人,2020年9月,她把丈夫帶進學校,每天樓上樓下地跑,持續為學生“充電”、為丈夫“蓄能”;2021年9月,她任初三物理老師,才開始把丈夫安頓在一樓空教室里,下課間隙照顧丈夫。“邢哥病后生活不能自理,我就當他的胳膊腿;父母年事高,大兒子讀高中,小兒子上幼兒園,家里因看病負債累累,沒錢請護工,我得把家庭這個擔子擔起來。這個家要是散了,家人哪里有幸福可言?”
“作為妻子、母親,我能體會到他們爺兒倆一起成長帶來的欣慰;當老師,我看到學生們眼睛里的信任,還有他們背后一百多個家庭給咱們的期望。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家人、同事、學生,還有很多好心人都給我鼓勁,幫我托住這個家,讓我堅守這份教書育人的事業。”
下午5點10分,夫妻倆準時到達幼兒園門口接回兒子,然后一家三口奔康復診所,等待每天的康復訓練。經常夜幕降臨,她再回家做家務。照顧爺兒倆吃飯睡覺、批改作業、備課,忙完已是深夜11點。“前幾天,邢哥已經會獨立行走十幾步了,可真了不起!我相信兩年內,我邢哥肯定能生活自理!到時候我也要申請做班主任,帶著孩子們殺進中考考場!”這是王艷英對未來的暢想。
家里的兩個孩子,學校班級里的一百多個孩子,都是王艷英的“心頭寶”。“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不能因為我這一個特殊家庭影響一百多個家庭的幸福,我要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托起他們的未來和幸福。”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