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7日訊記者今天從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了解到,“四時花開——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明代瓷器恭王府博物館特展”8月1日至27日在恭王府樂道堂進行(每周一閉館)。歷經滄桑的恭王府遺址和深埋地層的御窯瓷片在古與今之間展開一場關于歷史、文化和藝術光華的美好精雅的“對話”。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張艾介紹,由恭王府博物館與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聯合主辦的本次展覽,展出景德鎮御窯遺址發掘出土并修復的明代花卉主題瓷器99件(套),其中不乏孤品和珍品,極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不同于以往從制度、工藝、品種等層面對御窯出土瓷器的解讀,本次展覽另辟蹊徑,將明代瓷器置入恭王府的古典建筑園林之中,以恭王府四季景象為背景,從瓷器上的花卉植物紋樣和茶、酒、花、香等器用的角度,進行了創新性的情境式解讀。
展覽所在的恭王府樂道堂,曾經居住過乾隆皇帝最寵愛的幼女和孝公主,也曾長期作為道光皇帝六子恭親王奕?的起居之所,后因被多家機構使用,原有內部裝飾已不存。恭王府博物館于近期將其改造成為館內第一座具備恒溫恒濕條件的文物展廳,作為竣工揭幕展,本次特展以“四時充美”“花氣襲人”“賞心樂事”為題在樂道堂院落的三座殿宇依次拉開帷幕,分別展示了御窯出土的四季花卉組合紋樣器物,如洪武時期獨有的春牡丹、夏石榴、秋菊花、冬茶花的組合樣式,形制各異、釉色豐富的花器以及與賞花相關的各類雅玩瓷器。宣德朝各式蟋蟀罐、成化朝斗彩雞缸杯等名品也都在展出之列。
景德鎮是譽滿天下的瓷都。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顧問王瀾介紹,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朝廷在景德鎮設陶廠。建文四年(1402年)更名“御器廠”,清代名為“御窯廠”,延燒至清代最后一朝宣統止。六百年間,技藝最精湛的工匠聚集于此,使用最優質的原料和燃料,燒造出難以計數、至精至美的瓷中佳品。然而窯燒的復雜性難以估計,變形、開裂、偏色、窯粘等瑕疵時有發生。在極為嚴苛的揀選制度下,符合要求的完整器被解運至京城,而落選者則被就地砸碎、掩埋。1911年清朝覆亡,御窯廠隨之被廢棄。上世紀八十年代,御窯廠遺址考古工作開啟,在數十年發掘過程中,收集到數以噸計的明清御用瓷器落選品殘片,并修復出一千四百多件明代御窯瓷器。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周望介紹到,今年適逢恭王府博物館創建40周年,本次明代御窯瓷器展試圖在歷經滄桑的王府遺址和深埋地層的御窯瓷片之間營造一種跨門類的藝術通感,讓觀眾能夠建立一種特別的、超越于文本和實物之外的審美感受。
閃電新聞記者 王志芹 北京報道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