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充分展現廣大住建行業企業在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上的堅定信心和創新舉措,大眾網 ?海報新聞特別推出 “新征程上的山東建設者” 系列主題融媒訪談,弘揚齊魯建造精神,吹響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創造新偉業的前進號角。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萍 濟南報道
(資料圖)
山東濟南,文化西路與趵突泉南路交叉口。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坐落在附近。這里每天的人流量超過3萬人次,步履匆匆的人們很難不被這樣的景象所吸引:一幢“身披金甲”,宛如一艘方舟的嶄新建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便是由中建八局二公司承建的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新成員”——急診綜合樓。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急診綜合樓是國家衛健委與山東省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核心項目、山東省重大項目和濟南市民生保障工程,主要功能包括急診急救中心、內科中心、影像中心等,將極大提升區域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和醫療服務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南側塔樓樓頂設有直徑28米的直升機救援平臺,其設計參考機型最大起飛重量13噸。相較于陸路救護車,空中救援的運輸效率可提高3-5倍,創傷救治成功率可提高80%以上,將為省外及周邊偏遠地區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提供極大便利。
急診綜合樓的建筑主體為地下3層,地上兩座塔樓通過5層裙房連接為雙子塔結構——南側塔樓14層,北側塔樓13層,總建筑面積18.7萬平方米,工期600天。重任交給了八二人,而時間給出了答案:2021年8月6日,項目團隊進場;10月15日,主塔樓沖出正負零;2022年1月9日,主體結構封頂;7月30日,外裝飾大面完成封閉;2023年3月16日,正式完工。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急診綜合樓的建設工期緊、任務重、質量目標高,要在高效建造的基礎上實現“過程創優 一次成優”,擺在中建八局二公司項目團隊面前的難題可想而知。“沒有完不成的任務,沒有啃不下的硬骨頭!進場前,我們是簽了軍令狀的,無論如何都要準時交卷,甚至是提前交卷,而且還要考出個好成績。”項目負責人張順的語氣很堅定。
保住泉水 “站穩腳跟”
為了使急診綜合樓“站穩腳跟”,項目團隊盯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地下工作”。急診綜合樓距離趵突泉的直線距離僅500多米,正處于趵突泉泉域匯集出露區,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水分布廣泛,基坑作業時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影響趵突泉的正常噴涌。
因此,項目團隊的每一步動作都必須慎之又慎:施工前,認真研究地質勘探報告文件,發現項目基坑的基底與灰巖頂板之間發育有30米以上的輝長巖層。這種巖層隔水性能較好,對基坑降水和回灌來說是一個好消息;邀請專家召開專項論證會,制定“保泉方案”,設定“保泉線”,明確基坑深度不能超過20.1米;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科學把控,將基坑深度確定為17.6米,并嚴格按照方案組織基坑降水和回灌工作,累計降水近10萬立方米,回灌近4000立方米。這不僅有效保證了施工質量,還將項目建設對泉水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項目團隊乘勝而上,20天就完成了主塔樓范圍內1.1萬平方米的筏板施工。
閃轉騰挪 靈活應變
場地狹小、交通受限、物料進場困難也曾令張順直呼“我太難了”。項目建設的快速推進需要使用大量物資,僅以鋼筋為例,每天的需求量約為200噸,最多時接近300噸。但是項目緊鄰齊魯醫院原有建筑群,基坑外最狹小的空間,寬度不足兩米,場內可供物料堆放的空間小到只能兩人并排通行。項目還臨近趵突泉景區和泉城廣場,根據交警部門的統計,施工場地外,每天的人流量高達3萬人次,運載物料的車輛通行緩慢。于是,項目團隊陷入了物料進場少影響施工進度,物料進場多則無處堆放的兩難境地。
怎么辦?向計劃施工發力!項目團隊成立專門的“物資小組”,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做到每項施工內容至少提前一天部署到位,物料暫存廠家或其他工地,隨用隨運。與此同時,積極協調、配合交警部門,選派6名項目管理人員作為交通協管員,協助疏導周邊道路交通。如此一來,施工車輛到場即裝卸、完成即駛離,既提高了物料運輸效率,又盡可能降低了對周邊交通的影響。
“裝載鋼筋的車輛不能進場裝卸,就用塔吊把鋼筋吊進來,”張順一邊用手模仿著塔吊吊運鋼筋的動作,一邊說,“混凝土罐車也開不進來,我們就用‘溜管+地泵+天泵’相結合的方式,隨機應變嘛。”項目分八個工區,每個工區需要澆筑約3000立方米混凝土。按照張順所說的方法,使用一套溜管在各施工區段間依次澆筑,既節約了機械設備資源又節省了多套溜管支架原本會占用的寶貴空間。
交叉作業 完美合唱
作為醫療類建筑工程,項目包含眾多醫療專項內容,交叉作業也是項目管理的一大難點。張順說:“打個比方,就像是融合不同聲部的合唱。無論是低音高音、先唱后唱,總要在樂隊指揮的指令下達到和諧統一。”
項目團隊采用EPC建造模式和矩陣式管理架構,設置11個管理部門負責現場協調,組織各專業聯動,超前策劃,制定細致的施工計劃和任務分工,累計優化工期80余天。項目創建包括結構、建筑、幕墻等7個專業的高精度項目模型,各專業緊密配合:外架搭設時為外裝飾龍骨安裝預留工作空間,便于穿插施工;機電安裝主管線在樓層清理放線后,與砌體墻穿插施工,保證工作前置、壓茬推進。
再以醫療潔凈、裝飾和安裝專業施工為例:醫療潔凈專業工期緊、標準高,項目團隊成立23人的圖紙深化專項小組,合理優化風管尺寸和各專業管道走向,僅用7天高標準完成7間ICU的深化圖紙設計和效果圖,得到齊魯醫院相關科室的一致肯定;急診綜合樓外裝飾總面積約8.4萬平方米,施工時正值雨季,項目團隊創新引入總承包網格化管理制度,全方位優化方案、細化節點,將外裝飾閉水節點提前45天,為室內各專業施工創造了條件;項目對凈高要求十分嚴格,管線排布極為復雜。例如,在走廊梁下0.65米的管線層內,就需要排布風管、醫氣等10余種管線,還需預留多聯機空調風盤的空間。項目團隊使用中建八局BIM管理平臺(C8BIM)開展管線碰撞檢查等工作,共檢查、排除11.8萬處碰撞,并立即展開綜合調整,保證一次成優。
綠色施工 以人為本
揚塵污染和噪音擾民在施工過程中常被人詬病。中建八局二公司項目團隊堅持以人為本、綠色施工,將保證小區居民、醫院患者的生活、休息作為優先事項,在降塵減噪上花足了心思。
“我們搭設了隔音防護棚,安裝了高速隔音屏障,這樣可以將噪音降低20分貝,”項目安全負責人譚永祺邊走邊介紹,“你看,挖掘機上都有噴淋系統,霧炮車統一編號、統一檢查,保證揚塵管控到位”。項目采用預制加工技術,幕墻骨架焊接和風管制作均在場外完成,施工現場僅保留安裝環節,減少噪音產生。
在基坑開挖過程中,項目廣泛應用“復雜環境下抗浮錨桿精確定位后置錨桿施工技術”,通過調整工序、更換機械、創新方法,規避了傳統抗浮錨桿施工時裸土面積大、易揚塵、噪聲大、降水量多的問題,30天就完成了2000根抗浮錨桿的施工任務。經專家評價,該施工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綠色方舟 治愈之谷
急診綜合樓既是“濟世方舟”,又是“綠色方舟”。項目團隊積極踐行“雙碳”戰略,幕墻大面積應用自身遮陽節能玻璃,搭配金黃色的隔熱金屬型材,這樣的“一身金甲”可以極大降低建筑的傳熱系數,保證室內“冬暖夏涼”;屋頂共設置817組太陽能集熱板,總集熱面積約1800平方米,可滿足整棟樓生活熱水用量的35%;屋頂綠化面積、太陽能板水平投影面積以及太陽輻射反射系數不小于0.4的屋面面積合計達到75%,可以有效降低室外熱島強度,減少供暖、空調系統耗能和用電成本。
項目設計旨在通過多維度的治愈花園系統表達建筑空間的融合性,以不同層次的屋頂綠化打造“綠原芳野,治愈之谷”。項目團隊優化建筑空間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風采光效果。裙樓屋頂設置生態景觀花園,增加綠色景觀滲透,為患者提供舒適宜人的療愈環境。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具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面積達到綠地總面積的60%,在實現“海綿城市”各項功能的同時促進了建筑與花園的有效互動。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有關領導每周參加項目協調會,多次到項目一線指導工作,詳細了解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并及時協助解決,確保了急診綜合樓的高效建設。
中建八局二公司與山東大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作為山東大學建設的參建主力軍之一,四十多年來,中建八局二公司的建設者們秉持“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完成了一批優質精品工程:文理圖書館、晶體實驗樓、綜合體育館、學術交流中心……這些在校園內聳立的建筑不僅為師生提供了多元化服務,也“建證”著雙方互惠共贏的不解之緣。
“濟世方舟”已揚帆起航,奮進的新征程上,八二人還在續寫民生保障項目“加速度”的新篇章。距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急診綜合樓13公里外的濟南國際醫學中心,山東大學國際醫學中心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