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366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54個詞條
最近,一位母親的吐槽貼在小紅書上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資料圖】
這位母親在帖子中說,唯一的女兒現在變成了“陌生人”——
“一跟她說話就被懟”“過年過節也不回家”“以前可是個乖乖女”……
這位母親對女兒的控訴引發了不少討論:
有人覺得是父母長期的教育方式或相處模式存在問題,才導致女兒與他們情感疏離;
也有人覺得,女兒應當體諒父母的苦心,重新做回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
這場爭論,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無數家庭的縮影,也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扎心的現實:
為什么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和子女明明深愛著對方,卻總用帶刺的語言和行為互相傷害?
為什么有些家庭中,子女長大后仍然和父母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
有些卻如同斷線的風箏,與父母漸行漸遠,甚至想要拼命逃離原生家庭的束縛?
當我們在爭論“父母有問題”還是“子女不懂事”時,實際上都在對同一個深刻問題進行探究——
成年之后的我們,究竟應該和父母保持什么樣的關系?
01
寫給父母:
接納“不聽話”的子女,從掌控者蛻變為守望者
許多父母眼看著曾經百依百順的乖孩子,在成年后逐漸成長得有主見、想法獨立,甚至開始反抗自己的安排,內心滿是不解與失落。
其實,子女并非沒有孝心,恰恰是他們開始真正關注自己內心需求、擁有獨立思想的體現。
那些從小乖巧聽話的孩子,早已習慣了按照父母規劃的路線生活,將父母的期待當作自己人生的方向標。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成年后,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逐漸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
這時,當父母還想用過去的方式管束他們,就會發現子女不再順從。
特別是那些從小被父母傷害過的人,長大后會產生“失望性情感隔離”,不再對父母抱有希望,盡可能地疏離他們。
父母越想掌控子女的人生,子女就越想逃離父母的視線。
前段時間,“電子爸媽”在網絡中爆火:
中年博主們用第一人稱視角,對評論區的“兒子”“女兒”噓寒問暖、分享生活經驗。
有人調侃:“這屆子女,在電子世界找爸媽,在現實世界做孤兒。”
但玩笑背后是扎心的現實:
當真實的親子關系被控制與焦慮填滿,我們只能在虛擬世界里尋找情感的慰藉,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朋友小鄭曾哭著告訴我:
“每次和父母打電話,他們不是哭窮說‘養你不容易’,就是用‘孝道’指責我‘不聽話’。
我買件新衣服,他們說‘亂花錢’;我換份工作,他們說‘不穩重’。
后來我干脆減少聯系,不是不愛了,是怕了——怕自己的人生,永遠活在他們的標準里。”
好的父母,從不是子女人生的“操盤手”,而是目送他們遠航的“燈塔”。
父母曾經的經驗和認知,或許已經無法完全適應子女當下的生活。
試著放下“我吃的鹽比你多”的優越感,去傾聽他們所處的時代;
試著收起“為你兜底”的焦慮感,讓他們在摸爬滾打中展翅飛翔;
試著明白:孩子不是你人生的續集,而是自己劇目中獨立的主角。
接納的本質,不是妥協,而是成長——
當你不再把“聽話”當作愛的條件,孩子才敢把真心捧到你面前。
02
寫給子女:
接納“不完美”的父母,學會用理解修復裂痕
“爸媽也是第一次當爸媽。”
這句話聽著像借口,卻藏著最真實的人性真相。
父母或許曾用錯誤的方式愛你,或許還帶著原生家庭的創傷,但接納父母并不完美的事實,不是軟弱妥協,而是在放過自己。
和解,是你能給曾經受傷的自己的最好擁抱。
從小跟著單親媽媽長大的小迪,早已習慣了“你要懂事”規訓。
小時候,母親一個人帶她實屬不易,一不順心就會崩潰發火,小迪就成了出氣筒。
挨打挨罵是家常便飯,被母親嫌棄是小迪童年最深的痛楚。
成年后的小迪拼命逃離家鄉,卻依舊會在每次和母親通話時爆發爭吵。
直到三十歲那年,她成為母親后,卻突然聽懂了那些抱怨和崩潰背后的恐懼:
一個獨自撫養孩子的女人,曾在多少個深夜害怕給不了女兒未來?
“我不再期待她變成完美媽媽,而是試著把她當作一個會犯錯的普通人。”
小迪說,“當我放下怨恨,才發現她早已在笨拙地改變。”
原諒,不是遺忘,而是釋然。
韓劇《請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對她說過一段話:
“爸爸也不是生下來就成為爸爸的。
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請我的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這段話戳中無數人的心——
我們總在期待父母的完美,卻忘了他們也是“新手”。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就像接納春天的雨會打濕衣襟,秋天的風會吹落樹葉——
這是生命的常態,也是成熟的開始。
與其執著改變父母,不如試著改變自己。
網友@林深見鹿分享過一個小故事:
每次和母親因為“催婚”吵架后,她都會堅持給母親發一個消息:
“媽,我知道你是好心,也知道你擔心我,但我真心希望我們能心平氣和地溝通。”
起初母親會繼續嘮叨,但慢慢地,母親開始說:“你要是覺得煩,媽就不說了。”
父母不是敵人,而是需要被引導的“老小孩”。
試著用他們能聽懂的語言表達需求,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傳遞愛,
你會發現,那些堅硬的矛盾,正在溫柔的理解中慢慢融化。
03
寫給大家:
接納“漸行漸遠”的分離,在適度留白中守護愛
《目送》中有這樣一段話: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們的緣分,就是不斷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站在路的一端,看著孩子消失在轉角,而他們會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的成長,本質是一場與父母的精神斷奶。
從臍帶剪斷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注定要走向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父母之于子女的真正的愛,是懂得在合適的時機退場。
而子女也只有通過與父母的心理分離,才能形成獨立的自我認同。
當我們走向社會,也要學會接受與父母的漸行漸遠。
我們要成長為真正的成年人,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去書寫屬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同事阿林和父母約定,每周六晚上八點通一次電話,時長不超過半小時。
電話里不談“人生大事”,只聊家長里短:
母親今天種了什么菜,父親又釣了幾條魚,阿林最近學會了一道新菜……
“我們都需要各自的生活空間,”阿林說,“但這通電話讓我們知道,彼此都在好好生活。”
父母與子女的愛,就像寒冬里相互依偎的兩只刺猬,靠得太近會扎傷對方,距離太遠又會失了溫情。
保持適當的距離,保持對應的尊重,不是情感冷漠,而是用一種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守護這份愛。
04
寫在最后
《中庸》里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意思是,真正的智者,會在自己的位置上從容生活,不抱怨,不苛求。
親子關系中,這個道理同樣有用:
父母不必強求子女按自己的期待生活,子女也不必強求父母改編成理想中的樣子。
接納“不聽話”的子女,是父母從“掌控者”到“守望者”的成長;
接納“不完美”的父母,是子女從“索取者”到“理解者”的蛻變;
接納“漸行漸遠”的分離,是我們對生命規律最溫柔的致敬。
有人說,自己一輩子都在和原生家庭和解。
但或許,和解的本質不是“原諒傷害”,而是“放下執念”——
放下“父母必須完美”的幻想,放下“子女必須順從”的焦慮,學會在不完美的關系中,種出理解的花,長出獨立的根。
父母子女一場,是緣分,不是債;是目送,不是綁。
愿每一對父母都能懂得:
你的孩子,是借你而來的生命過客,不是屬于你的私有財產;
愿每一個子女都能明白:
你的父母,是跌跌撞撞的愛的學徒,不是無堅不摧的鋼鐵巨人。
作者:如青,溫暖如初,青澀慢染。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