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積極回應社會“向職教要未來,向課堂要效率”的熱切期盼,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生為中心,以深化“三教”改革為重點,實施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課堂組織、課程思政、課程資源、教學評價等六大改革,“六維”同步推進“課堂革命”,煥發了課堂活力,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
精準對接職業崗位
課程體系模塊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學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人才培養需求,聚焦崗位核心能力培養,充分利用優質企業資源,深化產教融合,根據專業與課程特點,實施課程體系改革。貫徹職業工匠全生命周期培養理念,推進現代學徒制培養,有力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在軟件技術和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省級高水平專業群率先推進課程體系模塊化設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具、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納入教學內容,保證課程教的就是企業用的。同時,依據工作流程,微型化分解項目任務,顆粒化融合知識技能,以任務模塊為基本單元對教學內容結構性重組,從而方便了教師團隊分工協作、學生自主定制課程和課程內容動態更新。
組建校企混編團隊
教學內容分工化
轉變課堂觀念,充分發揮教師引領、指導、組織、激勵作用,打破一個班級一門課程一名教師的傳統,組建各個專業校企混編教學團隊,根據模塊化課程內容,實施分工協作。教師“各取所長”,按“模塊”分工“代課”,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如,軟件技術專業群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負責學生探究式知識學習,實踐能力強的企業教師負責實踐操作示范,分工負責同一課程的不同項目教學,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精準研判學情與課情
課堂組織形式多樣化
學校面向全國招生,是江蘇省對口援建西部地區高職校,具有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經濟困難地區學生多的“三多”特征。學校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學習意愿及學習狀態,動態分類、分層制定教學策略;依據教學目標、內容、情境,有效安排教學時間、空間。將企業運行情境和真實項目引入教學,合理選用小組討論、案例式、任務驅動式、虛擬仿真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有效強化項目開發和創新能力。打破傳統以一節課或兩節連上等固定時長模式,探索實行長短課、大小課結合的靈活組課方式,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適宜的時間和空間。如,在“三多”特征明顯的智能交通專業群,依據項目化教學任務完成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分類指導,對考核優秀學生,適當布置拓展任務,促進學生進一步提升,對學困生增加輔導次數,保障教學目標達成度。
落實立德樹人要求
課程思政全程化
學校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課程思政,利用校內校外、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將思政教育與核心能力培養有機融合,校企聯動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一體化育人成效。如,在學校主持的“電子產品制造技術”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中,將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全面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制定了19個課程思政教學標準,建成335條課程思政素材,推出19個課程思政優秀案例,遴選了16門課程思政示范課。
精心打造優質資源
教學手段信息化
學校遵循“以人為本、需求導向、開放融合”理念,建設了云課程教學中心等信息平臺,著力打造“互聯網+”學習生態系統。建成國家精品在線課程3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22門和在線精品課程17門,建成10個專業群資源庫,全校700多門課程均可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1個國家專業資源庫和1個校級專業群資源庫、8門在線精品課程和1個虛擬仿真特色精品庫已接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線上學技能,線下訓技能”的“互聯網+”混合式和基于“資源庫+流程”再造等教學模式改革,為學生課程學習插上了信息化“隱形羽翼”。
三級循環管控
教學評價多元化
學校破除傳統“一考定成績、一尺量到底”的考核方式,建立了實時性、動態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實施“一項目一考核”,將獨立計分與學分銀行相結合,學生可利用信息化考核資源自主測評學習情況查找知識漏洞,可對標學習達成度多輪次考核,語言不過關的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則可采用增值評價,從而激勵其順利完成學習。學校組建了第三方教學評價團隊,實施人才培養方案、階段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目標評價,實現了教學反饋與改進的三級循環管控機制。
(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院長張有東副院長盛定高)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