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大數據研究中心與深圳報業集團深新傳播智庫聯合發布《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對這三個區域的高等教育進行了深入探究。報告指出,這三大區域具有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高、人口聚集、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的共同特點,但又各具特色。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原有基礎與其他兩個區域相比較為薄弱,但廣東省正在以經濟強省建設高教強省,未來可期。
廣東正以經濟強省建設高教強省
“廣東高等教育與經濟不相匹配的矛盾,是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凸顯出來的。”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大數據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王伯慶表示,由于原有基礎較為薄弱,廣東的高等教育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的高層次人才培養亟須突破。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大數據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郭嬌在解讀報告時,還特別提到了一個概念——高等教育校均人口規模,即:常住人口數(萬人)與高校數量的比。2019年,廣東省的這個數據最高,為68.6萬人/所學校,這意味著,廣東省還需要更多高校,才能與飛速發展的經濟相匹配。
與此同時,廣東“以經濟強省的實力來建設高教強省”的政策導向帶來的“追趕”效應十分明顯。近幾年,廣東省生均經費的環比增長率在三大區域最高,在校生數最多且校均人口規模最大,專任教師人數增長率也最高,這都意味著廣東省的高等教育未來可期。
同時,基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跟蹤調查數據發現,廣東對高層次人才具有“雙核吸引”特征——既通過本地高校培養,也吸引外地畢業生流入。從“自產自銷”模式來看,廣東2018—2020屆畢業生超過九成在本地區就業(94.8%),高于長三角(87.7%)。從“孔雀東南飛”模式來看,2020屆省外本科畢業生流入廣東的比例為50.9%,也高于長三角(31.2%)。
高校成為科技創新的源頭與引擎
高校對于強化原始創新、優化區域創新布局,建設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等國家戰略任務的推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衡量國家創新能力的產出指標之一“PCT國際專利申請”為例,2021年深圳大學、清華大學以及浙江大學位列全球前五,僅次于加州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可見優質高校(尤其是理工高校)在專利方面表現活躍,對所在區域的科技創新集群也有輻射作用。
除了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專利授權率和實施率是2020年《關于提升高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里明確提出的“雙一流”建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的動態監測指標之一。從已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2018年浙江高校專利授權率最高,北京高校有效發明專利存量最大;2019年江蘇高校專利轉讓與許可數最多,并且帶來的收入也最高。相比之下,廣東高校2016年之后專利轉讓與許可帶來的收入增幅最高(達到89%),具備上升潛力,但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有待強化。目前廣東的本科院校占比、高校理工農醫類研發人員占比、高校科研經費來自企業的占比等指標都低于北京、上海或江蘇。
從“人口紅利”向“工程師紅利”轉型
本年度報告的一大亮點,是新增了聚集高等教育工程教育的年度專題。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正在經歷從“人口紅利”向“工程師紅利”轉型,但高等教育對產業升級的貢獻能力還未能充分激活。高層次工科人才的數量不足、專業不對口或能力不匹配是新興產業持續發展的瓶頸所在。
報告指出,與產業經濟發展規模相比,廣東高等工程教育規模還較小。廣東省主要通過引入省外高教資源來推動本地理工類大學發展,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的引入為深圳本地理工類大學的發展增添了力量;2019年廣東理工農醫類高校數量以及R&D研究人員數量僅次于江蘇,廣東省理工農醫類的高等學校數量排名靠前,部分高職院校承擔了本地區理工人才的培養重任。自2016年中國加入《華盛頓協議》后,廣東省通過工程專業認證的數量逐年增加,在短短4年的時間里,廣東省通過工程認證的專業從3個增加至37個,增幅明顯。
專家們建議,廣東應通過政策引領,新建理工類研究型大學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同時,通過調整高等教育在區域發展新格局下的自身定位、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復合創新型技術人才、對接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條與規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完善高等教育評價指標體系里高校對區域發展貢獻度的測量等途徑,激活高等教育對區域發展的貢獻能力。(記者 吳吉)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