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作為享有“羽毛羽絨之鄉”美譽的城市,無為市的羽毛羽絨產業正向“百億產業”目標邁進。然而,近期原材料價格的持續飆升,給這一當地重要經濟支柱帶來嚴峻挑戰,一場圍繞產業轉型的破局行動已悄然展開。
(資料圖片)
原材料價格“瘋漲”成突出難題
無為羽毛羽絨產業園自2015年建成以來,歷經十年發展已成為產業核心陣地。目前,全市45家羽毛羽絨企業中,30家匯聚于此;2024年全市該產業50億元的總產值中,園區貢獻了40億元。
據園區負責人羅主任介紹,無為羽毛羽絨產業涵蓋四大板塊:羽毛球上的羽毛切片加工、羽毛球成品制造、面向全國及出口市場的羽絨服用的鴨絨鵝絨供應,以及本地生產的鴨絨鵝絨高檔布料。但近期,原材料價格的“瘋漲”讓產業鏈承壓明顯。
以羽毛球核心原料羽毛切片為例,2023年園區內一根高檔切片成本僅4角多,2024年漲至6角,2025年已飆升至8角5分。因一個標準羽毛球需16根切片羽毛,原材料成本激增直接推動終端價格上漲。與此同時,羽絨服關鍵原料優質鵝絨價格已達120萬元一噸,折合600元一市斤,創下近年新高。
面對價格波動轉型深加工
“豬肉價格跌了,羽毛球卻貴了,這背后藏著產業鏈的連鎖反應。”羅主任形象解讀價格上漲邏輯:當豬肉價格走高時,禽類作為替代品銷量增加,鴨毛鵝毛產量隨之上升,價格自然走低;而今年豬肉價格回落,家禽銷量受影響,作為“附屬品”的羽毛產量銳減。更關鍵的是,禽類價格低迷時,養殖戶若為獲取羽毛而提前宰殺,反而會虧損,形成“殺雞取卵”式的供需矛盾。加之今年羽毛出口量大幅增長,雙重因素導致原材料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頂著“羽毛羽絨之鄉”的頭銜,無為本地羽毛羽絨產量卻極少,產業主要依賴“買全國、賣全國”模式,每年從全國各地屠宰場收購原料。因此,原材料價格上漲并未讓本地企業獲利,反而因羽毛切片加工利潤微薄、稅收貢獻有限,制約了產業發展。
面對困境,無為市正以產業轉型破局。當地計劃將“向外輸送原料”模式轉向“本地深加工”,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突圍。羅主任透露:“2025年上半年已成功招商12家企業,目前10家已順利落戶,其中多為知名服裝企業和運動品牌。”
此次轉型不僅能增厚企業利潤、增加地方稅收,更能帶動本地就業,為產業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隨著更多深加工企業的入駐,無為羽絨羽毛產業有望在原材料漲價的挑戰中逆勢突圍,穩步向“百億產業”目標邁進,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大皖新聞記者 孫芮
編輯 陶娜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