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醫院無權要求公司開除醫藥代表,那么,醫療機構能否驅逐醫藥代表?
張曉光分析稱,醫院限制或者禁止醫藥代表進入醫院等規定可以理解為醫院對內部日常工作秩序進行管理設定的規章制度。醫療機構有權在其物理空間內部或者對其自身所屬員工,依據其自行制定的規章管理制度實施管理。但是,這類規定的效力僅及于其內部,而對于外部,醫療機構僅能夠依據雙方之間建立的基礎法律關系,通常是合同關系,對醫藥企業提出建議,此類建議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公開資料顯示,諾華是一家全球醫藥健康行業的跨國企業。諾華創新藥物(中國)整合了原諾華制藥(中國)和諾華腫瘤(中國)的藥物,覆蓋心血管、免疫、神經科學、實體瘤等領域。自1987年以來,諾華有近100款創新藥在中國獲批,已有超過30款藥物被納入中國國家醫保目錄。
(資料圖片)
在諾華事件背后顯現出的是,這一輪醫藥反腐,不僅囊括多位醫療領域的關鍵人物,也涉及更多在一線工作的基層工作人員。而其中,最擔憂的群體之一,就是醫藥代表。
在社交平臺上,有醫藥代表稱工作群解散了又重建,還有人稱醫院要求近期不允許拜訪,還要清理全部公司群聊天記錄。
某外資醫藥企業醫學信息溝通大區經理張萊(化名)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他手下有四十多名醫藥代表,已全部要求暫停客戶拜訪,在家學習。具體何時能夠再次正常工作,他表示“預估半年后”。另一位已有十余年銷售經驗的藥代對中新經緯表示,已做好未來很長時間內只拿底薪的準備。
在某頭部藥企工作的醫藥代表李雯(化名)告訴中新經緯,這是她首次直面“反腐風暴”。“平常要進行的醫生拜訪停了,學術會議也不需要再籌備了。”李雯說,7月28日后,醫院方動作很快,所有的學術會議都停了,包括公司贊助的和醫院自行舉辦的,甚至線上學術交流會、小型的科室會也暫停了。
閑下來的李雯對自己的未來很擔憂。她身邊已有醫藥代表和醫療機構工作人員被要求協助調查,企業的應對策略有所分化。據她所知,有的中資醫藥企業安排了員工休假,或者線上培訓學習。而有的企業則緊急召開醫藥代表開會,要求他們特殊時期減少拜訪,同時,一旦被協查要保持沉默,公司會作為擔保主體來介入處理。
在李雯看來,公司有些“不近人情”。“我們公司近期沒有給任何合規應對策略,只要求我們簽署承諾書,比如因為出現行賄行為被要求調查,要求承諾是個人行為,并承擔全部的刑事與法律責任,還要接受公司依據相關管理制度作出的懲罰。”李雯說道。
擔憂之外,還有迷茫。在如今的重壓之下,公司給她們的銷售壓力卻不減。“省區到主管,確實最近持續施壓,還讓家訪宴請醫生。”李雯說。
另一方面,李雯所服務的醫療機構明確開會,要求醫生們做好準備,可能要倒查回2019年,要求退回公司舉辦的學術會議的講課費、勞務費。醫療機構開始拒醫藥代表于門外,李雯稱,以往合理合規的學術推廣,現在也成了不合規。
從過往歷程來看,醫藥行業歷史上經歷過大小多輪反腐,醫藥代表群體持續進行合規化和減員。一位業內人士曾表示,最輝煌的時候,醫藥代表們來醫院拜訪,“養肥”了周邊的商場,現在醫院附近的商場都沒人逛了。
根據獵頭公司Partner One團隊近期披露的數據,從總體情況來看,中國超300多萬醫藥代表從業人員,整體數量繼續大規模縮減,眾多醫藥銷售已進入新的職業選擇和轉型階段。受集采政策影響,藥企裁員、人員優化動作仍將持續。從2023年上半年人才市場整體招聘趨勢來看,中高端銷售空缺主要為替代崗位,并且多數以內部消化即轉崗的方式填補空缺,僅有少量職位開放外招。
在如今反腐高壓之下,未來這一行業將去向何方?
關于醫藥代表何去何從,陜西省山陽縣衛生健康局原副局長徐毓才認為,未來,醫藥代表肯定不會消失,由于“醫藥代表”已經被納入中國職業名錄,它將是合法的一個職業。但可以肯定的是數量一定會大幅度減少,職業要求將更加規范、標準,職業行為也必定會走上規范化,以學術推廣為重點而不是新藥推銷。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