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鋰電池原料碳酸鋰價格跌破前期低點,據上海有色網最新報價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再度大跌2500元,價格為19.3萬元/噸。盡管近一周來鋰價跌勢已呈放緩趨勢,但仍連續54日下跌,期間幾乎沒有反彈跡象。但和鋰價不同的是,二級市場上碳酸鋰相關概念板塊個股近期卻出現股現貨價格背離的情況。
數據來源:上海有色網
(資料圖)
鋰礦指數連續上漲(來源:wind)
據wind數據顯示,此前一周,鋰礦指數累漲3.32%,其中周五更是大漲逾4%,其中永興材料漲停,鋰業雙雄天齊鋰業、贛鋒鋰業雙雙放量大漲近6%。從資金流向數據來看,北向資金大幅加倉贛鋒鋰業、天齊鋰業、中礦資源等5家鋰企超億元,江特電機、西部礦業、鹽湖股份一天的凈買入額也超過9000萬元。
作為強周期行業,雖然今年以來鋰電行業因原材料等因素景氣度降到冰點,但從歷史對比看,資源周期股的股價均要先于資源品價格見底或者見頂。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新能源,尤其是鋰電產業鏈將會迎來一段修復性行情?長期來看,行業板塊是否還具有投資價值?
事實上,今年鋰價下跌并非出乎預料,從去年年底開始,就有不少行業人士預測,碳酸鋰價格會在2023年下半年跌破30萬元/噸,維持供需平衡狀態。而今年3月,碳酸鋰的價格就已跌到30萬元/噸,早于市場預期。碳酸鋰的價格為何會一跌再跌呢?
可以肯定的是,碳酸鋰的價格跌幅之大、影響之廣,已經超出了碳酸鋰行業自身的預期,否則,近兩年也不會有眾多企業前仆后繼地進入上游鋰資源產業鏈或跨界或增產。
首先,從直接原因來看,產業鏈上游大量企業前期扎堆沖刺產能帶來的囚徒困境效應,以及產業鏈下游因特斯拉逆勢大降價引爆的汽車零售市場價格戰反噬效應,均是疾速拉垮碳酸鋰價格的因素之一。但無論是供給過度還是需求疲軟,都無法充分解釋碳酸鋰價格持續深度下跌,顯然其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陳佳告訴海報新聞記者:“全球新能源格局變遷、產業鏈技術進步,以及競爭性技術解決方案都對碳酸鋰價格形成了強大的結構性下沉壓力。”
事實上,在梳理鋰電池材料全產業鏈時序數據時,記者發現,不僅是碳酸鋰,其他鋰電材料包括磷酸鋰跌幅更猛,如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這類液態電池基礎材料,產能全面過剩在2022年就已初見端倪,全產業鏈層級的產能過剩情況已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其次,產業鏈的技術進步引發的替代性效應是碳酸鋰價格暴跌的另一深層次原因。以鈉離子電池為例,早在碳酸鋰價格狂飆到60萬/噸時,國家從新能源發展戰略安全角度就啟動了鈉電池替代策略,國內各大龍頭新能源電池廠商基本上都對其做了充分的技術儲備。
而更重要的是,當前新能源電池產業鏈的競爭性解決方案遠不止鈉離子電池一個。飽受能效和安全事故隱患困擾的液態電池解決方案,在技術指標先進性上已經全面落后于半固態/固態電池技術。而各大廠商在前期扎堆兒搶占鋰資源產能的同時,也作了預防性技術方案的儲備,其中以寧德時代為首的中資電池大廠甚至在技術方案迭代選擇方面都具備了相對鋰資源價格波動的獨立性。
此外,中資鋰電企業的海外戰略是鋰資源價格波動的另一大因素,并形成了互為因果的效應。
山東某私募基金經理王飛分析,當上游鋰資源因產能過剩而價格狂跌,短期內中游電池大廠單件整體成本壓力得到極大釋放,盈利空間不斷擴大;而當國內碳酸鋰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激化,海外鋰資源價格波動反而相對較小,國內外市場需求側與盈利性的日益分化刺激了中資電池大廠出海競爭的需求。從供給端來看,由于不少電池大廠前期過度投資鋰資源,包括一些天價礦產并購,這部分溢出價格雖然是沉沒成本,但也加大了中資電池大廠去庫存的壓力。目前,國內下游市場的價格戰短期內還看不到盡頭,價格戰反噬中上游需求的態勢目前尚未出現拐點,因此近期企業加大出海戰略一方面能釋放相對過剩的產能,另一方面也能進一步鞏固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全球戰略布局。
那么,在搞清楚碳酸鋰價格下跌的因素后,對于這種無差別殺跌情況下的錯殺估值猜想成為目前業內關注的焦點。
陳佳表示,鋰電池內外價格差若繼續失控擴大可能引發中資新能源廠商的內外部戰略失衡,導致新能源產業鏈在構建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戰略方面失速,更有可能深度引發歐美市場對中資新能源大廠的雙反調查,導致中國新能源出海戰略進一步受制。從產業鏈技術進步角度分析,綜合考量目前國內產能平衡與上下游市場需求,碳酸鋰價格若進入到10萬元每噸區間將會快速形成一條紅線。一旦突破紅線將會造成一系列雙鏈紊亂和市場混亂,此刻就需要監管層與產業鏈協同發力,共同維護新能源產業鏈各端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2023年,新能源車行業增速下滑是行業的共識。但值得一提的是,增速下滑并不是一點不漲,雖然縱向對比30%的增速已顯露行業疲態,但橫向比較新能源車行業仍比絕大多數行業增速要高得多。
同時,在本輪下跌中,市場并未對供給端的產能過剩給予更多探討,而是對需求端有了更多的關注。乘聯會近期表示,近期碳酸鋰等價格的下跌,有利于廠商推出更具性價比的新款新能源車型,車市關注度也將持續升溫。但同時近期新能源車企的降價行為,同樣可能引發購買觀望。而對行業,尤其是去年飽受給上游打工一整年的中下游而言,降價未必一定等同于利潤率的下降。綜合來看,在市場預期如此悲觀的情況下,今年新能源車企的利潤增速未必很差甚至有可能超市場預期。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