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末大滅絕事件和真蕨植物群落之間有什么關聯?近年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帶領的國際科研團隊首次聚焦該領域,用來自中國本土的化石作出回答。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全球和行星變化》。
科研團隊系統研究了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三疊紀—侏羅紀過渡期真蕨植物的多樣性變化和生態環境,為探究陸地生態系統對三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事件的響應提供了新證據。
科研團隊選擇了演化歷史久遠的真蕨植物化石作為研究對象。因為真蕨植物是現代植物中最具多樣性的維管植物類群之一,其現生種的數量僅次于被子植物。此外,真蕨植物也是唯一經歷顯生宙四次重大生物演化滅絕事件的陸生維管植物類群,是植物系統發育、大尺度宏演化過程及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直接“見證者”。
科研團隊對四川盆地16個產地的晚三疊世須家河組和早侏羅世珍珠沖組真蕨類植物化石記錄進行了分析,共發現8科16屬67種,其中在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約有38個種消失,同時還有10個新種出現。
“結合大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記錄,我們發現蕨類植物大化石及孢子化石在三疊紀—侏羅紀之交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大規模滅絕事件,而是存在顯著的植物種群更替現象。”王永棟解釋道,這進一步揭示了在遠離中大西洋火成巖省的東亞低緯度區域的植物類群對此次滅絕事件的響應程度。
此外,科研團隊利用統計分析發現,三疊紀末的瑞替期呈現出溫暖濕潤的熱帶—亞熱帶氣候特征,而早侏羅世特定的抗旱類群(如掌鱗杉科)明顯增加,表明了侏羅紀早期環境趨于干熱。(記者 沈春蕾)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