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性切除是大部分早期惡性實體腫瘤的最佳治療方式,傳統手術中,外科醫生主要依靠主觀評估方法(如組織結構、顏色和觸感等)來區分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但這種方式難以避免存在造成腫瘤殘留或對正常組織過度切除的可能。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趙陽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型長余輝-染料敏化策略,實現了納米材料的超長持久發光,并成功將其應用于腫瘤精準切除的術中導航。相關研究成果日前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納米醫學領域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據介紹,術中導航,是在手術中通過影像學方法,將切除目標的影像數據與手術中患者的解剖結構,通過直接(病變可視化)或間接(計算機虛擬)的方法建立準確對應,并在手術中通過影像學持續、實時獲取被切除病變的形態、大小和邊緣等信息,從而實現更為精準、快速和安全的全新外科手術方式。熒光引導手術(FGS)作為一種已進入臨床探索的直接可視化術中導航技術,能夠在術中實時點亮癌細胞,幫助醫生判斷腫瘤邊界和發現轉移灶。
近年來,FGS已取得醫療領域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由于該技術應用的成像材料需要不斷的激發光照射方可顯像,極大地限制了實際的術中應用和臨床轉化,因此成像材料的突破已成為該項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為解決上述瓶頸問題,趙陽課題組創新性的應用有機染料敏化策略。“我們通過有機熒光材料(TAMRA)對無機長余輝探針 (ZnGa2O4:Cr3+ ,ZGC)持續發射熒光充能的方式,獲得了大幅增強發光時間(PersL)的長余輝發光納米材料(PLNPs),實現了一次充能可持續發光達數十分鐘的顯像效果。”趙陽博士介紹,“更為特別的是,該材料還可在術中導航的中利用普通白色LED燈實現對材料的再次充能,獲得可再生的持久發光效果。”
該新型染料敏化長余輝納米材料使可視化熒光材料為基礎的術中導航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進一步拉近了實驗性探索向實際臨床應用的距離,有望為外科腫瘤切除術提供更為準確的定位和更為便利的操控,實現術中導航下的可視化精準治療。(記者 陳曦)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