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顧臻教授團隊以聚乙烯醇作為基質,在其中摻入鈀納米顆粒沉積的二氧化鈦納米片,制備了一款針對癌癥,能增效減毒且操作簡潔的“生物正交催化貼片”,可借助催化反應,在腫瘤內產生抗癌藥物。研究論文在線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
借助過渡金屬介導的生物正交催化反應,可選擇性地標記生物分子或原位合成生物活性物質。執行生物正交催化的過渡金屬催化劑主要包括配合物和納米顆粒等。然而,過渡金屬催化劑如何在治療后移除、潛在的金屬毒性、免疫原性、非特異性沉積引起非目標位點的催化反應等問題,阻滯了生物正交催化的臨床應用。
研究團隊介紹,這款抗腫瘤貼片中的鈀納米顆粒可以催化N-(烯丙氧羰基)-保護的藥物分子(前體藥物)的“脫籠反應”,使得原本毒性很小的前體藥物快速變成有抑瘤作用的藥物。二氧化鈦納米片上富含羥基,既可作為鈀納米顆粒催化劑的載體,又能在聚乙烯醇基質中均勻分散,賦予微針足夠的強度,以微創的形式刺入瘤體
研究團隊使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證實了通過系統給藥方式注入體內的化療藥物阿霉素的前藥分子,可以在預先插入微針貼片的腫瘤內原位激活,產生阿霉素分子并富集,顯著抑制腫瘤生長。此種微針在水化狀態下仍具備足夠的機械強度,方便整個器件在使用過后的移除,避免在體內殘留過渡金屬或引起炎癥等反應。
顧臻表示,本研究為在活體內實現非天然催化反應提供了新思路,期待該創新器件的發明能衍生出更多的增效減毒的藥物及相關診療技術。(洪恒飛 柯溢能 記者 江耘)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