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國際骨質疏松及骨礦鹽疾病學術會議于2020年10月28-31日召開。為使公眾了解和重視骨質疏松癥的防控,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聯合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共同發布《“強健骨骼,遠離骨折”聯合提示》。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骨質疏松癥已成為危害我國公共健康的嚴重問題。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危害在于骨質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脆性骨折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負擔。
《“強健骨骼,遠離骨折”聯合提示》主要內容如下:
一、珍愛骨骼健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骨質疏松癥是慢性疾病,其發生、發展通常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人的全生命周期都應關注骨骼健康。
· 攝入足量鈣。鈣是決定骨骼健康的關鍵元素,食物是人體攝入鈣的重要來源,平衡膳食以及選擇富含鈣的食物對預防骨質疏松癥至關重要。推薦18-49歲成年人每天攝入800mg元素鈣,50歲以上的人每天攝入1000mg元素鈣。
· 充足光照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鈣的吸收。
· 堅持適量室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以預防骨質疏松。推薦健康成人每周應進行足量中等強度或高強度身體活動;每周至少有2天或以上的抗阻練習,并鍛煉全身主要肌肉群。
· 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濃茶、碳酸飲料等影響鈣在體內代謝的因素。
二、預防跌倒:增強平衡力,改善老年人居家環境。
· 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預防跌倒,如:放慢轉身、轉頭、起身、下床速度,避免登高取物,不走過陡的樓梯、臺階和坡道,避免去人多及地面濕滑的場所等。穿合身的衣服,穿合腳、防滑的鞋;根據身體條件適時選用拐杖、助行器、髖關節保護器等輔助工具。
· 改善居家環境,如安置必要的扶手,去除門檻,地面防滑,改善室內光照,選擇高度合適的家具等,以防止滑倒、絆倒或高處跌落導致的傷害。
· 運動有利于骨質疏松癥的控制,但應視個人情況適當鍛煉,避免運動損傷。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例如太極拳、平衡操等。
三、骨質疏松癥導致的脆性骨折危害嚴重,但可防可治。
·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骨質疏松和脆性骨折患者數量都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骨質疏松患者是發生脆性骨折的超高危人群,骨質疏松癥患者面臨髖部、腕部、椎體等多處脆性骨折威脅。
· 女性一生發生脆性骨折的危險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總和,男性一生發生脆性骨折的危險性(13%)高于前列腺癌。
· 脆性骨折可導致殘疾,進而影響生活、勞動能力,甚至導致長期臥床,嚴重影響生命質量和壽命,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嚴重經濟負擔。已成為危害我國公共健康的嚴重問題。
· 脆性骨折可以提早預防和在醫生指導下藥物干預、控制,建議公眾提升對脆性骨折及其危害、防治的認識水平,保障公共健康。
四、中老年女性為脆性骨折高危人群,建議40歲以上人群開始進行骨密度檢測。
· 我國骨質疏松癥患者患病知曉率極低。衛健委發布的我國首個骨質疏松流調結果顯示,40-49歲骨質疏松癥患者知曉率為0.9%,50歲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曉率也僅為0.7%。公眾認知程度遠低于疾病影響程度。
· 我國中老年女性為脆性骨折超高危人群,骨質疏松相關問題尤為嚴重。根據骨質疏松流調結果,50歲以上男性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6.0%,女性患病率則達到32.1%;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疏松癥患病率更是達到51.6%,男性患病率為10.7%。
· 專業骨密度檢測(雙能X線吸收儀)是公認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金標準。建議40歲以上人群開始進行首次專業骨密度檢測,并在之后的人生階段維持定期骨密度監測,了解自身骨骼情況。定期檢查骨密度是早發現和早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有效方法。
· 骨質疏松癥和脆性骨折高危人群更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必要時應遵醫囑進行藥物干預。
五、脆性骨折患者:積極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警惕二次骨折的發生。
· 脆性骨折患者是未來再發骨折的極高危人群。初發骨質疏松性骨折婦女中26%會再發骨折,其中23%發生于初次骨折后第1年,54%發生在5年內。髖部骨折者再發髖部骨折風險將增加2.5倍。椎體骨折可增加近5倍的再發椎體骨折風險和2-3倍的其他部位骨折風險。而再骨折則會進一步增加患者5 年內病死率。
· 建議脆性骨折患者:一旦發生骨折,應開展骨健康狀況評估,并遵醫囑進行抗骨質疏松癥治療,進行必要的藥物干預,同時調整生活方式和減少骨折危險因素,重視防范二次骨折的發生。
骨骼健康是人的行動力和良好生活質量的重要基礎,希望每個人都能關注和重視骨骼健康,強健骨骼,遠離骨折。
關鍵詞: 骨質疏松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