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南都記者了解到,為破解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中的“公地悲劇”難題,檢察機關在2015年開展檢察公益訴訟試點時一個最重要領域就是生態環境保護領域,2017年全面鋪開后,不斷豐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制度。近年來,最高檢加強與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銜接協作,通過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督促、推動各地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
檢察機關開展環境公益訴訟工作的成效如何?遇到了哪些難點?如何解決?就此,南都記者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
01
環境公益訴訟
是破解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治理難題的良方
南都:環境公益訴訟從2017年全面鋪開至今已進入第5年,這5年有哪些突破和經驗積累?
張雪樵:經過數年經驗積累,我們認識到,環境公益訴訟激活了政府作為公益保護第一陣線的潛能。我們國家的政府部門也存在不作為、慢作為問題,檢察機關的行政公益訴訟就是治理這一問題的“良方”。
其次,公益保護問題中的疑難雜癥、頑障痼疾就是辦案的重點領域。最高檢、省級檢察院帶頭辦案就發揮了以點帶面提升辦案質效的示范引領作用。其中,最高檢直接辦理了萬峰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和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專案。
南都:最高檢直接辦理萬峰湖、南四湖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專案的效果如何?
張雪樵:這兩個案件都取得良好成效。第一個案件中,萬峰湖地處黔、桂、滇三省(區)接合部,湖區網箱養魚無序發展導致水質嚴重惡化。由于三省(區)水域分割管理,治理步調不一,萬峰湖流域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未能得到全面根治。對此,最高檢決定直接立案辦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湖面非法養殖等可視污染類問題已整治到位,湖水水質好轉為二類水。
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面臨的情況比上一個案件更加復雜,涉及魯蘇豫皖四省34個縣(市),環境執法標準不統一和治理不同步現象非常突出,最高檢啟動公益訴訟檢察立案程序后,協同四級檢察機關同時發力,推動統一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從根源上解決造成南四湖流域多重污染的“左右岸不同步、上下游不同行”的問題。目前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消滅黑臭水,保證了東線南水北調。
南都:未來哪些案件有可能被最高檢直接辦理?
張雪樵:下一步,最高檢將更加注重辦理公益受損嚴重、社會反映強烈、長期得不到解決、相關部門存在職能交叉等能夠更好發揮公益訴訟獨特治理效能的難案,集中力量辦理所涉行政機關層級較高或具有跨區域、全流域特點的典型案件,不斷提升融入服務國家治理的制度效能。
南都:公益訴訟司法實踐中,鑒定難是一個突出問題,下一步最高檢將有何思路或舉措應對生態環境公益訴訟鑒定評估難題?
張雪樵:2017年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全面實施以來,鑒定難就始終伴隨著。經過各方努力,情況有了很大改善。但鑒定難問題成因復雜,地域差別較大,個別專業領域司法鑒定機構仍然缺乏,鑒定費用高、周期長,鑒定規范不明確、鑒定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對此,我們與專業檢測鑒定機構建立常態化聯系,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開展合作,成立公益訴訟(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聯合實驗室;通過政策支持,鼓勵引導綜合實力強、資質水平高的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在不預先收取鑒定費的情況下及時受理檢察機關委托的環境公益訴訟鑒定。同時,邀請各領域專家建成技術專家咨詢網、建立技術專家庫,為辦案提供技術支持。
02
公益訴訟未來探索
將強化質效導向 依法能動履職
南都:未來公益訴訟在哪些方面將繼續發力?
張雪樵:檢察機關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發力:
一是依法能動履職,聚焦服務大局和司法為民。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深入落實長江保護法,持續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推進落實服務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18項檢察舉措。強化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監督。
二是以辦案為中心,切實提升辦案質效,完善辦案機制建設。持續加大最高檢、省級院自辦案件力度。進一步強化科技賦能意識,通過大數據、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運用提升重大案件辦理質效。
三是多措并舉,切實提升公益訴訟檢察的現代化治理效能。辦案中注重抓溯源治根本、抓前端治未病,深入挖掘檢察公益訴訟“打一針疼一片”的促進系統治理的獨特制度價值;加大預防性公益訴訟的探索拓展力度,爭取實現公共利益的更完備保護。
南都:在完善公益訴訟檢察制度與理論體系方面還有哪些計劃?
張雪樵:檢察機關將持續深入落實生態環境領域九部委、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十部委協作意見。繼續擴大“朋友圈”,認真總結、深化拓展“檢察長+X”協作模式。積極推進公益訴訟立法研究,配合立法機關開展相關調研,積極推動公益訴訟專門立法提上議事日程。推動與公益訴訟檢察研究基地務實合作,充分發揮研究基地作用,匯聚智慧凝聚共識。
03
“互聯網+檢察”
大數據篩查發現違法犯罪線索
南都:2021是年檢察信息化30周年,在此期間檢察機關經歷了哪些顯著變化?
張雪樵:近年來,通過檢察業務應用系統、12309中國檢察網、檢答網、律師互聯網閱卷系統等,檢察信息化應用體系不斷完善,實現了對檢察辦案、檢務管理和檢察服務等事務的全方位支撐。
以檢察辦案為例,通過部署檢察業務應用系統,實現從“紙上辦案”到“網上辦案”的跨越。進入新時代,檢察業務應用系統2.0把智能化輔助和大數據應用融入檢察辦案,實現了從科技支撐到科技引領的轉變。
今年1月17日,全國檢察長(擴大)會議還提出目標:實施“檢察大數據戰略”,賦能新時代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
南都:在實踐中,檢察機關如何運用大數據促進執法司法公正?
張雪樵:首先,檢察機關利用大數據篩查,輔助發現違法犯罪線索。推進與其他政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等數據共享。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市檢察院完成政法協同平臺建設,線上收送案件超過100萬件。
同時,數據賦能強化監督。比如紹興市檢察機關通過大數據分析研判,查實72家貨車企業非法購買和違規使用非標油1.15萬噸,通過制發檢察建議,推動相關行政部門聯合開展專項整治、建立監管長效機制,斬斷了非標油交易黑灰鏈。
下一步檢察機關將不斷深化大數據運用,賦能法律監督,更好發揮大數據在預防懲治犯罪、監督糾正違法、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助力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南都:檢察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能否舉例介紹哪些方面因信息化而便民?
張雪樵:2019年,最高檢12309中國檢察網正式上線,四級檢察院統一對外提供案件信息公開、法律文書公開、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詢等多項為民服務。近兩年來,陸續開通了服務信訪群眾的“檢訪通”,便于群眾參與公益訴訟的“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以及為律師服務的“律師互聯網閱卷”等功能。
此外,中國檢察聽證網將檢察聽證從線下延伸到線上同步直播。今年2月,最高檢牽頭辦理的“南四湖”公益訴訟案件舉行公開聽證,1200多萬人觀看了直播,600多萬人后續進行了點播,讓公平正義“可感可觸”。
法治之聲
下一步,最高檢將更加注重辦理公益受損嚴重、社會反映強烈、長期得不到解決、相關部門存在職能交叉等能夠更好發揮公益訴訟獨特治理效能的難案。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