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震
正義網北京3月4日電(檢察日報記者史兆琨)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震接受了《檢察日報》記者專訪,就相關問題對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記者:楊代表您好!涉案企業合規改革今年3月第二批試點結束,最高檢將總結經驗,全面推開。對于做好企業合規“后半篇文章”,您有哪些建議?在您看來,如何堅決防止以“紙面合規”逃避刑事追責,讓這項制度走向成熟?
楊震代表:我個人認為,應當逐步健全和完善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通過依托第三方評估機制對合規企業進行有效監督。下一步,建議在第三方機制啟動、第三方人員選任等方面深入研究和探索,增強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加強對合規計劃的制定、執行、結論的審查;社會監督、民主監督也要進一步加強,以有效防止“紙面合規”,確保公平公正。
記者:2021年4月,少捕慎訴慎押被確立為黨和國家的刑事司法政策。在您看來,如何以檢察能動履職全面貫徹少捕慎訴慎押,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做實?貫徹少捕慎訴慎押,從完善制度建設、各部門一體協同落實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楊震代表:我認為,少捕慎訴慎押,核心是一個“慎”字。因為司法機關辦的不僅僅是案子,還是別人的人生和家庭命運。因此,少捕慎訴慎押被確立為黨和國家的刑事司法政策,充分體現了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美好愿望。貫徹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有助于實現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最佳平衡,盡可能地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對立,努力實現中央提出的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有機統一。
我認為,以檢察能動履職,全面貫徹少捕慎訴慎押的刑事司法政策,首先要牢固樹立服務大局、司法為民的理念,最大限度發揮刑事司法對社會和諧穩定的促進作用和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職能。建議進一步完善認罪認罰從寬、檢調對接、刑事和解、公開聽證、司法援助等制度,為全面貫徹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提供制度保證。同時,檢察機關也要增強一體化意識,推進檢察一體化機制建設,比如,進一步加強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檢察院的領導,推動不同行政區劃檢察院之間跨區域合作機制等。
記者:在您的印象中,近年來檢察工作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變化?能否舉例說明?
楊震代表:作為兩屆全國人大代表,我一直關注檢察工作的發展變化,感受最深的就是在服務大局、為民司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首先,檢察機關提出的謙抑、審慎、善意和少捕慎訴慎押等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被廣泛適用,捕訴案件呈較大幅度下降。此外,在公益訴訟方面,比如保護生態環境、維護食品安全等領域,取得很大成效;在支持弱勢群體起訴方面,解決了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第三,人大代表對檢察工作的滿意度大幅度提升。近幾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獲得的支持率均較高,就是一個有力例證。
記者:今年被最高檢黨組確定為檢察工作“質量建設年”。對于檢察機關如何更好能動履職,您有哪些建議?
楊震代表:近年來,包括檢察工作在內的司法工作,在辦案質量方面都有較大提升空間。作為一名法學工作者,經過多年的研究,我認為辦案有三種境界:
第一,低層次辦案,即憑感覺辦案(拍腦門),缺乏事實依據、法律依據和理論根據。第二,憑法條辦案,死摳法條。其結果是機械辦案、簡單辦案、片面辦案,只追求法律效果而忽視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第三,高層次辦案,即悟透法的精神辦案。我認為任何一項法律制度都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法的精神,另一層面是法的技術。法的精神是法的靈魂,決定法的價值取向和基本原則。
最高檢諸多舉措彰顯出的謙抑、審慎、善意等,充分體現了法的精神。對于檢察辦案而言,唯有杜絕憑感覺辦案,克服死扣法條機械辦案,科學把握法的精神辦案,是提升辦案質量的不二法門。
關鍵詞: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