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化的互聯網時代,無數小眾的“圈子”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漢服圈”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人們所說的漢服,大多源于古代傳統衣著,依據現代服飾穿著習慣改良后,演變成獨具特色、又穿脫更方便的服飾。
(資料圖)
現在,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身著漢服的年輕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民俗文化的熱愛,讓更多人看到國風傳承與青春形態的新穎表達。年輕人為何如此鐘愛漢服?漢服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對話多位漢服愛好者,了解他們同漢服之間的故事。
在濟南泉城路附近有一家經營多年的漢服體驗館,27歲的店老板解明麗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對店里上千套漢服如數家珍。解明麗是一位漢服“狂熱愛好者”,從2016年第一次穿上漢服后徹底“入坑”。
“我對漢服是‘始于顏值’‘忠于文化’。”解明麗說,“每一套服飾都有獨特的韻味,都有背后的故事,這是最令我著迷的地方。”
起初,還在上大學的解明麗只是自己買漢服、穿漢服,漸漸地身邊的小伙伴都“入坑”了,逐漸在學校里刮起了一陣“漢服”風。
圖:27歲的解明麗在濟南有一家漢服體驗館,從大學四年級實習期起,她就開始經營這家店鋪。(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圖:解明麗是一位漢服愛好者,從2016年第一次穿上漢服后徹底“入坑”。(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陰差陽錯之下,解明麗利用大四實習期開了一家“浮生若夢漢服體驗館”,讓更多的人可以通過體驗了解漢服文化。“剛開始的客人大多都是大學生,20多歲的小姑娘,現在的客人年齡跨度越來越大了。”解明麗告訴記者,店里的客人越來越多,年齡跨度越來越大,職業分布也越來越廣,這讓她十分有成就感。
“雖然漢服推廣到現在不是我的努力,但我盡我所能讓每一位進店體驗的顧客都愛上漢服,成為回頭客。”從2019年開店至今,解明麗的店鋪進行了一次升級改造,擴大了攝影棚,添加了化妝間,用她的話說,她曾經也是一位顧客,她知道顧客需要什么。
解明麗告訴記者,盡管現在店里只有她一人忙里忙外,但由于熱愛,就不會感覺到辛苦,“每次給客人做完妝造之后,從鏡子里看到他們開心的樣子,我都會格外的滿足。”
圖:解明麗在自己喜愛漢服的同時,不斷推廣漢服和漢服文化。(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圖:在她的影響下,身邊的許多伙伴也紛紛成為漢服愛好者,她店里的客人們從最初的大學生群體逐漸擴展到小孩、中年人等。(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今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張陽是一位短視頻運營,對于她來說,小時候的夢想終于成真了。她可以每天穿著漢服上下班,而不再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
圖:今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張陽是一位短視頻運營者,曾經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她接觸到漢服并逐漸喜愛上漢服。(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小時候會披上床單當長袍,扎上枕巾當頭飾。”小時候,張陽受電視劇的影響,看著主人公身著長袍,走起路來衣袂翩躚、神氣極了。張陽告訴記者,她也會趁爸媽不在家的時候,披上床單和窗簾,頭發用枕巾扎起來,假裝自己也是劇中的角色。
圖:張陽表示,她小時候看古裝劇,會以床單為袍,以枕巾為飾模仿劇中人。(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2017年,正在上高三的張陽偶然刷到的一個短視頻,讓她知道原來現代也有漢服存在,“那幾年正是漢服迅速走紅的時候,我無意間刷手機刷到了一個視頻片段,就感覺真的好美,完全就是小時候想象的樣子。”
高中畢業后的張陽,利用手中不多的零花錢,買了人生第一件漢服,“肯定很激動,那時候零花錢不多,在網上精挑細選,左右比價,最終才選定了一套漢服,收到貨的時候特別激動。”
穿著那身漢服,張陽跟同學在那個暑假真正踏入了“漢服圈”。“走在路上,有人會偷偷打量我們,會問我們是唱戲的嗎,會問我們在哪里演出。”張陽告訴記者,大多數人是因為覺得衣服很好看,上前了解,但也有人會在背后小聲地議論。
圖:最初,張陽穿漢服走在街上時常被人問起是否是模特、演員,自己也會感到害羞。(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圖:如今,張陽會在工作之余兼職攝影,幫別人拍些穿漢服的寫真。(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邁入大學的校園,張陽很快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她們會一同著漢服出游,一同拍攝好看的寫真,“會交到很好的朋友,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但還會經常聯系。”
如今,張陽不僅會每天穿著漢服上下班,也會兼職幫喜歡漢服的小伙伴拍攝漢服寫真,“我一個衣架就掛了五十多套漢服,也會分享給找我拍攝的小姐妹。”
圖:妝容和發型也有講究,為此她專門去學了盤發。(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圖:張陽時常會在家架起手機,布好景,為自己拍一套美美的漢服照。(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圖:接觸漢服后,張陽學習了攝影,也學習了修圖。(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為了搭配不同朝代的漢服,她還特意去外地學習了挽發的技巧。在張陽的生活里,漢服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圖:張陽會把自己穿漢服的照片和視頻發在自己的抖音號上。(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畢勝 攝)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