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盲盒到奧特曼卡牌,
小學生的社交硬通貨
永遠在追逐新鮮的玩意兒,
【資料圖】
年輕人聽了費解,小學生聽了興奮,家長聽了焦慮,這種專門給小孩子用的電話手表,很少能被人持續用到初中以上,卻憑借著對手機的替代功能,占據了小學生社交的半壁江山。
然而,隨著手表配置和價格的雙重升級,它似乎正在背離初衷,從方便通話,到成為小學生社交新寵,依賴它的不止有小學生,還有家長。
前腳砸完小天才后腳給兒子買最新款的故事正在杭州上演,或許困擾著家長們的不止是一個電話手表,還是親子之間那根敏感的邊界線。
一塊傷痕累累的表盤,是陳詠和兒子斗爭的印記。
2019年,陳詠的兒子小陳上二年級,沒有“雙減“,小陳的周末只有輔導班。彼時的輔導班上,已經有大半的孩子戴著電話手表上課,下課間隙,兩個手表碰一碰,便加上了好友,比微信還要更方便。
被輔導班的家長推薦了一下,陳詠第一次知道了小天才,顯示位置、打電話,陳詠覺得有了它,讓兒子自己上輔導班也沒問題。在他的理解中,小天才是用來學習的,和曾經流行過的步步高異曲同工,總比直接給兒子手機更好。
那年生日,小陳就擁有了第一款電話手表,型號是Z5,除了最基本的定位等功能,還可以在手表上玩拼寫答題游戲,學英語,背古詩,陳詠充了一些錢,希望兒子至少能學到些知識。
家里的電視被陳詠拿去回收站了,電腦設置了密碼,只有陳詠夫妻倆知道,沒有娛樂設施,小陳只有手表。陳詠動了惻隱之心,周末和假期時不開啟一鍵禁用,這也就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偶爾陳詠不在家,他在監控里看到,小陳盯著手表,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偶爾和同學發語音,用手表答題闖關。警告幾次,小陳依然很難把目光從那個小表盤里挪出來,甚至連吃飯也不愿動身,一怒之下,陳詠開始摔起了手表。
“有時候我們夫妻倆都是晚班,沒人接孩子,只能讓他自己坐公交回家,但我們又擔心他的安全。“陳詠有些喪氣,他習慣了兒子用手表打電話報平安,潛意識里,也不希望逼著兒子,他總是希望小陳能自己掌握好學習和休息之間的尺度,卻每一次都大失所望。
一個月前,重新被修好的屏幕再一次因為小陳的持續沉迷被陳詠摔碎,“那天叫他跟我出去吃午飯,他在玩手表,和好友語音不停,我又叫了他一遍,他放下手表開始充電準備跟我去吃飯,我走到樓梯口等他很久,一直沒跟上來,我回家一看,他還在玩手表,然后我就火了。”
這次,整個手表都壞了。陳詠向老婆發誓,這次再也不修了,也不買了。在老婆“以后我接不到孩子怎么辦?他聯系不到我們怎么辦?孩子丟了怎么辦?”三連逼問下,夫妻倆沉默妥協。
摔完手表一小時后,最新款的小天才電話手表又被陳詠買回了家,他內心復雜,孩子看到新手表,眼神一下子發亮,“爸,你不會有什么陰謀吧!”陳詠不知道自己這個決定是對是錯,因為當他企圖教小陳如何使用最新款的功能時,小陳搶先說了句:“我知道怎么用,班上早有同學買了最新款,要2000塊錢呢。”
電話手表的流行之風也從周末的家里飄到了學校里,沈括小學的高瑤瓊老師前一段時間發現,班上的孩子總是神神秘秘地聚在一起研究著什么東西,湊近了一看,原來是一位同學的生日禮物——最新款的小天才手表。
學校不建議帶電話手表到教室,但是高老師想給孩子們充分的討論空間,“電話手表能幫助我們做什么?我們需要手表那些功能嗎?”在班會上,高老師拋出問題,一部分孩子提出的手表種種功能,又被另一部分孩子一一給出替代辦法。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結論,帶手表到學校,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老師的引導總是有說服力的,現在高老師的班上,已經幾乎沒有人會帶電話手表上學了。但在那些老師管不到的周末、親子時間、假期,小天才依然是小學生社交的必備之物。
從商業角度看,小天才作為電子產品,走上更新迭代之路不可避免,勢必會增加各項娛樂功能,雖然在宣傳上一直堅守著“不能玩游戲”的底線,卻在實際功能上,設置了和游戲機制一樣的闖關,以學習知識為名,讓孩子逐步沉迷其中。
陳詠發現,小陳經常匆匆跑來向他詢問一些問題,得到答案后又迫切地輸入,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積分,闖關。
“這種機制本質上和游戲沒什么不同。”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孫繼軍醫生解釋。答對問題,通關,本質上是一種容易獲得的快樂,而人本身就會對容易獲得的快樂陷入沉迷,不僅孩子如此,就連大人也無法避免。
“我只給孩子買最基本款的小天才,限制他每個月的流量和花費,回歸最開始買這款手表的初衷。“張天說。
雖然張天所在的學校已經嚴格禁止孩子帶小天才到學校,但她還是聽了不少家長的吐槽,孩子沉迷小天才沒有自制力,同學之間攀比小天才款式。張天認為,技術本身并沒有錯,家長如何把握比較重要,“那些附加的功能真的那么必要嗎?真的需要把定位精準到某個樓層嗎?我會去思考這些問題,適當替孩子做決定。”她說。
表面看,孩子沉迷于小天才,是因為其背后引導成癮的機制,實際上,小天才已經成為小學生們不可多得的一個“私密空間”,有時家長過度的介入,也會適得其反。
孫繼軍醫生分析,具備聊天交友音樂等功能的小天才手表,已經是孩子獨立意識的重要載體,“平時出去是自己戴,能從手表里獲得平時不常有的快樂。”孫繼軍自己的孩子在讀五年級,也會頻繁使用電話手表,討論手表的新功能。
“這是一種成長的意識,可能一些孩子的家庭關系不是特別理想,或是有一些情緒問題,他就會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手表上,在手表的世界里,他是可以自主掌控的,也是自由的。”孫繼軍說。
陳詠也能感受到兒子“掌控手表的自由”,他想起小陳自己坐公交車時,遇到了前方公交車著火事故,便立刻打開小天才的攝像頭向他實時直播近況,有時也會用小天才唱歌,發動態,那些瞬間小陳都會露出難得的笑臉,這或許也是陳詠一次一次摔壞手表,又一次一次買回來的原因。
“父母總是希望能和孩子成為朋友的,對他們充分尊重的。”陳詠說,與其說是“小天才”捆綁了他,不如說是他仍然沒有找到和孩子之間更舒適的溝通方式,他曾經刪掉了兒子手表里所有的聯系人,又默許兒子一個一個把他們加回來,他始終在探索如何能引導小陳減少對小天才的依賴,也在和兒子的“斗智斗勇”中,不斷自我反思,雙向成長。
關鍵詞: 的世界里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手機版 投訴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ymshequn.com 愛好者日報網 版權所有 聯系網站:435 226 40@qq.com